您的位置:首页 > 频道稿件中心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汶水溯源护耕情 青春聚力绘新篇

2025年07月29日 21:42:39

汶水汤汤映夏阳,青衿执卷踏田行。恰逢暑气蒸腾、禾苗勃发之季,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奔赴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安驾庄镇等地,开启一段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本次实践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所长,聚焦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技艺传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方向,深入探访汶阳田的历史遗迹、古村民居、田间地头及产业基地,全面梳理农耕文明的传承脉络、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与现实挑战,用青春的智慧与行动为这片土地的复兴注入新动能。

图片1.png

实践团成员在砖舍村史馆的合影。

一、溯源农耕,点燃“青智慧”

“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这片沃土以“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丰饶,在齐鲁大地上书写了三千年的农耕传奇。在这片“膏壤千里”的土地上,实践团以青衿之志守护的不止是五谷丰登的愿景,更是中华农耕文明那缕穿越时空的烟火气——懂得一粒米的来路,才知万里路的归途。

实践团的脚步遍布汶阳镇、安驾庄镇多个村落,队员们近距离接触传统农具,聆听村书记讲解农事耕作,从历史肌理中打捞文化记忆;在古民居间,队员们用镜头捕捉“徽派建筑”黛瓦白墙与现代农舍的交融,让沉睡的农耕印记在青年视角下苏醒。

非遗传承人张衍洪先生的工作室里,张先生用烙笔勾勒出汶阳田春耕图景。队员们惊叹于其“以火为墨”的技艺,积极主动地探讨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如何将烙画融入文创设计,吸引年轻群体,奇思妙想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思路。

发挥传媒专业优势,实践团让“青智慧”落地生根:短视频、图文推送在社交平台上线,不仅擦亮农耕文化名片,更催生出“文化+旅游”的新可能,青春力量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可视化动能。

实践团以青春视角溯源农耕根脉,用专业所长激活文化活力,让“青智慧”在田野间绽放光彩。“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承者、赋能者。”溯源农耕的路上,青年智慧正点燃古老土地的新希望,让农耕文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光彩。

图片2.png

实践团参观汶阳田农耕文化展示中心

二、科技赋能,激发“青动能”

聚焦科技赋能,实践团循着科技兴农的脉络,走进田间地头探寻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让青春视角与技术实践碰撞出乡村振兴的观察火花。

实践团深入安驾庄镇洼里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地感受“无人农场”与物联网技术带来的耕作模式变革。调研数据清晰展现着何为“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土地流转与技术升级,洼里村亩均年收益超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0余万元,更吸引了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为破解乡村劳动力外流难题提供了鲜活范例。

汶阳镇砖舍拦河闸的现代技术应用,诠释了科技对农业根基的守护。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这里每年为8000公顷农田提供稳定灌溉,以科技手段筑牢农业生产的“水保障”。

实践团将这些科技兴农的实践转化为生动的短视频和宣传短片,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经济焕发的新活力,也让青年创新的“青动能”持续为乡村振兴蓄能。

图片3.png

实践团来到洼里村智慧农业师范基地参观

三、学思践悟,点燃“青活力”

实践团以“学”为基、以“思”为钥、以“践”为径、以“悟”为果,让蓬勃的“青活力”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生动注脚。

“纸上得来终觉浅,躬行实践见真章。”实践团始终锚定“理论+实践”的双轮驱动,在红色文旅与民俗文化的浸润中,打捞精神富矿、汲取奋进力量。走进马家埠红色文化博物馆,我们聆听革命先辈与土地相依的往事,读懂农耕文化孕育的勤劳坚韧与拼搏精神交织的精神图谱;驻足冯家楼村,“四个一”模式打动人心——“一块田”整合零散土地,凝聚村民同心;“一顿饭”暖胃空巢老人,温热乡土温情;“一碗菜”倡导勤俭节约,涵养文明乡风;“一壶茶”化解邻里纠纷,筑牢治理根基。走访田间地头,队员们看到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徜徉马埠村民俗博物馆,非遗展演的鼓点与红色故事的讲解交织,真切体会到“文化+旅游”的融合之力。

驻村的日夜里,队员们和村党支部书记、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从土地流转的“堵点”到非遗传承的“难点”,从青壮年回流的“痛点”到产业升级的“卡点”,一场场思维碰撞的研讨热烈展开。如何让老农具在文创中“活”起来,怎样用短视频带火乡村研学,这些凝聚着青春智慧的思考,正成为助力汶阳田文化“活态传承”的“青年方案”。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我们深知,专业知识是助力文化传播的基石,实践行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农耕文明的永续传承,更需要代代人的守正创新。”

当青春的热情与乡村的需求相遇,当年轻的智慧与土地的厚重相拥,便激荡出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己任,用青春之笔饱蘸创新之墨,在农耕文化的长卷上挥毫落墨,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增添最绚丽的时代注脚,让千年沃野在青春激荡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王祥宇
  • 农业
  • 三农
  • 农村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