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步行15分钟能做什么?不仅能买到新鲜果蔬、寄取快递,还能享受便捷的医保服务、热乎的“长者餐”,参与丰富的居家文化活动,甚至能快速处理邻里纠纷、便捷办理政务事项。这得益于泉州四年来全域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布局打造949个“党建+”邻里中心。它们如繁星点点,嵌入社区肌理、乡村脉络、园区中心,以“1+6+X”党建引领模式,将公共服务、社会资源、多元力量汇聚于居民“家门口”,构建起开放、集约、共享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资源“集成站”:服务就在家门口,一步到位解民需
“楼上邻里学堂、楼下邻里食堂,孩子可以在社区待上一整天,真的太贴心了!”谈起社区的邻里服务,家住长福社区的王女士连连点赞。石狮市湖滨街道长福社区“党建+”邻里中心打造集托教托育、邻里食堂、康养保健、文娱健身于一体的1800多平方米邻里服务阵地,免费向居民开放,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一到周末,丰泽区泉秀街道华丰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就热闹非凡,老人们在音乐室、棋牌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小孩们在邻里学堂、科技体验室动手实践、天马行空,青年们在“青年夜校”“社创中心”专业培训、加油充电。
为了全面提升党群服务阵地,将服务真正送到居民“家门口”,泉州大刀阔斧整合资源:
空间整合“零距离”。按照“办公趋零化、服务最大化”的原则,通过“腾挪、整合、租赁、新建、购置”等方式,全市共优化盘活闲置阵地85.69万平方米,将原本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收拢”进邻里中心,“两委”办公场所合并,职能部门工作室撤并,功能性指示牌简洁明了,居民办事方便快捷。
服务项目“精准投”。建立邻里资源超市,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应放尽放”公共服务资源。四年来,已投放邻里学堂、长者食堂、日间照料室、健康小屋、医保窗口等3056项服务及配套资金2.2亿元,3.3万多场“千堂党课进邻里”“非遗文化进邻里”“名医团队进邻里”等活动让邻里中心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聚光点”。
社会资源“添动能”。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侨亲能人、企业家、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纷纷参与共建,领办教育、养老、托幼等公益项目1637个、投入1.1亿元;546家第三方机构通过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入驻,提供生鲜配送、家政、托幼托教等专业服务;570个“近邻学堂”里,4970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点亮孩子们的课后时光。
力量“同心圆”:邻里互助一家亲,齐心共筑幸福园
前几日,晋江市池店镇状元里社区“党建+”邻里中心,矛调小分队的几位成员,包括小区党支部的支委、附近律所的律师,居住在此的检察官、退休老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耐心倾听两户邻居关于楼层漏水的小争执,并凭借小分队总结出来的漏水纠纷调解流程图,为他们提供了专业调解服务,只见里面既有流程图,也有法律法规依据,不一会儿,双方便达成协议握手言和了。
泉州邻里中心的凝聚力、向心力、服务力,便是来自一支由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多元协同、共治共享的服务团队:
党员先锋“亮身份”。深化“两长一员”“在职党员回家日”等机制,推动6.1万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小区报到,创新“红色积分”制度,吸引3120名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流动探头”,共同协调解决民生实事超16万件。
专业网格“强穿透”。建立“四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3.4万个精细化网格和8.9万名专兼职网格员队伍,成为感知社情民意的“末梢神经”。他们“穿透式”察民情解民忧,推动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在邻里中心就地化解。
志愿暖流“汇邻里”。3158支“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服务队”活跃在社区小区,各级群团组织、志愿团队、新就业群体联合编组,常态化开展多样化邻里服务。四年来,1764支像“阳光太太”“红色帮帮团”这样的志愿队伍,已开展服务5.6万多场次,播撒互助友爱的邻里文化。
机制“长效链”:多维共建激活力,引领融合促发展
如何实现长效运营,是各地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此,泉州各邻里中心通过互学互评互鉴,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实招硬招:泉港区灵活推行“村社自营、机构代营、国企帮营”3种运营模式,让运行成本有保障、服务供给可持续;南安市整合辖区单位成立党建联盟,打造村企融合型的“党建+”邻里中心;安溪县创新构建“城乡邻里共同体”,推动社区与乡村邻里中心跨区域联建;永春县全面推行错峰延时、坐班轮值、预约上门等日常服务制度,解决“办事无门、周末无人”问题。
要让邻里中心从“建起来”到“用起来”“活起来”,泉州探索构建一套着眼长远的“投建用”一体化保障机制:
星级管理“树标杆”。健全完善“1+7+3”“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政策体系(即1份实施意见、7份建设规范性文件和3份配套文件),推动全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邻里中心星级标准,实行“以奖代补”“有升有降”动态管理,全市共305个邻里中心列入管理,给予单个邻里中心最高100万元建设运营补助,已奖补资金1.37亿元,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多元供给“促活力”。建立“财政投+党费补+村居配+社会筹”的经费保障机制,累计投入8.1亿元。坚持公益性为主、可持续运营,探索“公益+商业”可持续社会责任模式,因地制宜灵活采用社区自主运营、成立专门运营公司、委托优质国企统一运营等多种模式,推动邻里中心持续稳健发展。
数字赋能“提质效”。开发“智慧邻里”共享平台,实现空间预约、活动报名、信息展示“掌中办”。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平台、雪亮工程、12345、数字城管等“多网联动”,治安维稳、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等事项“一网兜底、一网通办”。设置政务一体机358个,建设205个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让“指尖上的便捷”触手可及。
从“陌邻”到“睦邻”,从“跑断腿”到“一站达”,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泉州的“党建+”邻里中心,以为民办实事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城市的邻里关系和生活品质。这里,是服务的窗口、协商的平台、成长的港湾、文化的驿站,更是党心连接民心的幸福家园。(通讯员:蔡裕厚、颜长品)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