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频道稿件中心

清河蝶变绘新卷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生态文化广场铸“城市绿心”

2025年08月06日 21:05:54

当夏日晚风为清河湿地拂来丝丝凉意,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生态文化主题广场正迎来一天中最为热闹的时刻——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废物利用翻翻乐”互动区前嬉笑探索,或蹲在栖壤共生带解锁土壤奥秘,大人们则是环着垃圾分类跑道挥汗如雨,偶有驻足望向清河水面……这座新建于清河湿地公园北岸的广场,已然成为三原人眼里集生态科普与休闲乐趣于一体的好去处。

图片1.png

作为咸阳市首家生态文化主题广场,它依托清河湿地公园而生,自2025年六五环境日咸阳主场活动正式开放后,迅速成为三原县居民休闲打卡、放松锻炼的热门地。

根植清河 见证变迁

事实上,谈及三原县,始终绕不开清河。

这条穿城而过的水脉,是三原县的“根”。两岸静静矗立着城隍庙、古龙桥等32处文物古迹,清代《三原县志》记载的“河滨会友”“古渡渔歌”等民俗场景,皆与它紧密相连。漫步生态文化广场,感受清河蜿蜒流淌,指尖抚过生态文化墙上复刻的古渡图景,便能深刻感知这座县城“因水而兴”的深沉底蕴——清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脉传承的载体。

图片2.png

清河,亦是三原县生态变迁的“镜”。上个世纪80年代,三原县首座公园于清河之畔诞生,却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因环保意识淡薄,污水横流,成为当地人绕道而行的“伤心地”。2017年,三原县政府斥资3.5亿元启动综合治理工程,重新为清河“梳妆”。2019年12月31日,清河公园摇身一变成为清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绿化、水化、亮化、文化、美化”全新面貌回归。

图片3.png

“如今,清河湿地公园生态持续向好,清河两岸生态宜居环境全面提升,白鹭、翠鸟等20多种鸟类在此安家,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喜欢晚间来此休闲。”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三原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依托清河湿地而建成的三原县生态文化主题广场,正是将最优质的生态空间转化为承载公共生活的核心场域,让历史文脉与生态新生在此联结、交汇。

生态文明广场正是以“生态与文化共生”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了入口主题区、基因万花筒、零碳释氧聚落、栖壤共生带、循环减量区、水环保阶梯、生态文化墙七大主题区域,以科技创新、生态教育、地域特色,系统呈现三原县在生态治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图片4.png

废旧管道改造的科普装置前,孩子踮脚探索“变废为宝”的奥秘;垃圾分类跑道上,亲子家庭把环保知识变成互动游戏;生态文化墙前,老人给孙辈讲清河的旧貌新颜……

“尤其在基因万花筒区域,孩子认识了很多品种的鸟,回家讲给我听,我都叫不上名。”家住附近的周女士笑着说。

作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三原县生态文明广场如同一本立体教科书,多维度传播生态知识,让居民抬头见“天空蓝”,四顾是“生态绿”。

生态窗口 绿色淬炼

这座生态文化广场,不仅以“高颜值”成为三原县生态宣教的窗口,更浓缩着这座县城在生态治理中淬炼的“绿色答卷”。清河的蝶变,从来不是单项生态修复,而是三原县以此为起点,沿着全县大气、水、土壤的治理脉络,全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缩影。

图片5.png

大气治理上,三原以系统思维破解难题。大气改善率跃升至全市第二,不仅是三原县通过精准施策削减污染物排放,更是以绩效升级倒逼产业绿色转型——恒驰意达、中固浩业两家企业通过B级引领性绩效评审,完成全年任务的66.67%。

水环境治理中,“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的承诺落地成一组组扎实数据:清河李家桥国控断面连续保持Ⅳ类水质,冯村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Ⅱ类标准,4个“千吨万人”农村水源地100%达标,12个入河排污口实现“底数清、监管明”。

图片6.png

土壤安全上,“防、控、治”三位一体筑牢安全防线。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完成5宗地块污染调查;推动飞鹏氧化锌地块风险评估,切断污染扩散路径;联动乡村振兴,完成5村污水治理,累计66个村庄实现污水净化,治理率达46.8%,让“脚下的安全”托举全县人民的安心。

图片7.png

执法监督中,借助科技、机制持续提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下,30家企业接受抽查,出动执法90余人次推动3个问题立行立改。开展VOCs、移动机械等专项检查,实现监管覆盖无死角;依托38次断面监测、400余个水质数据、900余条声环境记录,让治理全程“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

作为全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三原县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成熟:农村污水治理、企业污染防治等项目入选中省储备库,环境监测站获省级技能比武奖项,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三原分局摘得国家级宣传荣誉与省级执法表彰……这些成果不仅印证治理效能,更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初心如磐 惠泽长远

三原生态文化主题广场,从来不是生态治理的终点,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全新起点。

图片8.png

“我们不止是建设了一个广场,而是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千万颗生态文明的种子。”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三原分局工作人员道出生态文化广场建立的初心——让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走进三原县人民的日常生活,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沿着清河两岸的脉络,浸润三原县的每一寸肌理。

事实上,这恰好也是三原县生态环境治理的本心所在:生态环境保护从来不是纸面宣言,而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是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物,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安居乐业。而这份对当地居民的人文关怀,正是推动三原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动力源泉。

图片9.png

当暮色降临,广场灯光次第亮起,自发电单车上的骑行者们蹬着踏板,以动能点亮这片空间;岸边步道,银发老人带着孩童数着夜栖的水鸟,年轻人举着手机定格惬意瞬间……在三原县生态文化广场,清河两岸的美好图景,不再是单向的生态治理,而是人类与自然双向奔赴的“共生”之约。

这座生态文化广场,是三原县全域生态环保工作最生动的注脚,一头联结清河的今昔变迁,一头映着三原全域的生态长卷。而从清河焕新出发,到蓝天、碧水、净土的系统守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三原县稳步前行的内在基因。

如今,三原县正以清河蝶变为起点,把生态治理的成果酿成全域共享的民生福祉。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正从广场向全域铺展,书写着更悠长、更动人的绿色序章。(程溪)

责任编辑:王祥宇
  • 生态文化
  • 咸阳
  • 环境保护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