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领头雁”。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横江镇12村1社区的发展画卷如何绘就更美篇章?镇党委深知,根基在于锻造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村书记后备军。他们创新思路,精准发力,让后备力量的“蓄水池”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为乡村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精准画像,让“好苗子”脱颖而出
“平均37岁,九成以上有大专学历。”提起全镇15名村书记后备人选,镇组织委员如数家珍。这支队伍充满活力,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四成多,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学历层次高,6人本科在读,10人拥有大专文凭。来源更是广泛,有像齐贤村王利华这样扎根多年的“两委”骨干,也有像小姑村雷涛这样响应号召返乡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党员致富能手、青年“新农人”和在外闯荡的成功乡贤。“五湖四海聚英才,乡村舞台更精彩。”横江镇党委为2026年换届提前布局,46%的调整面下,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格“接棒人”。
多维淬炼,在“实战场”墩苗壮骨
后备力量不能只“备”不用,横江镇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
“一人一档”动态管。党委会每月专题“把脉”后备力量成长,尤其关注难点村丹阳和齐贤、珠玑、开坑4个重点村,确保每村至少有2名合格人选“备着”,优进劣退,动态更新。
“四级导师”精准带。挂点县领导、镇主要领导、驻村领导、第一书记组成“成长导师团”,与后备力量结成对子。“廖丽萍主任跑遍了全镇13个村居,跟我们这些后备人选都谈过心,党委会专题研究我们的事都开了20次!”丹阳村的后备干部小赖感触很深。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帮带,让年轻人少走了弯路。
“一线压担”强筋骨。对“新手”安排到村跟岗、列席会议、当网格员,快速熟悉“村情簿”。对“熟手”,则压更重的担子。“在项目现场、在调解桌前、在群众家里学到的,比书本上管用多了!”这是后备力量的共同心声。目前,所有后备人选在“实战熔炉”里淬炼成长。
创新破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面对偏远“空心村”选人难的“老大难”,横江镇大胆创新,趟出了新路子。
“跨村任职”解困局。和平村原党支部书记辞职,本村无人能挑大梁,怎么办?镇党委果断打破“本村人当本村官”的框框,面向全镇“招贤”。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村民选举,烟坊村的“女将”陈琴脱颖而出,任和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变化太大了!”和平村老党员老张回忆道,“她带着大伙儿改造活动场所,跑项目解决吃水难,张罗着扩宽了‘卡脖子’的村道。以前开村民会人都凑不齐,现在大家抢着提建议。”短短几个月,和平村从考核垫底跃升到全镇第二,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转身。 这个成功经验正在开坑村复制,横江村的刘勇泉已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乡贤归巢”引活水。小姑村第一书记雷涛,是土生土长的小姑人,学历高、见识广、村情熟。镇党委“三顾茅庐”,书记、镇长亲自上门动员。“家乡需要我,我有责任回来!”雷涛的承诺,让小姑村吃下了“定心丸”。他的回归,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本土智慧和确定性。
“严把三关”选准人。无论是跨村任职还是本土选育,镇党委都牢牢把握“三关”。政治关是首关,看关键时刻表现;能力关是硬关,既要懂产业、会经营、能带富,也要会调解矛盾、组织群众、赢得信任;作风关是底线,群众口碑好不好,办事公不公,是重要标尺。“选出来的人,得是真干事、能成事的!”这是镇党委的坚定标准。对新任者,还安排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一对一”帮带,让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尽快适应角色。
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横江镇的田野上,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治理的年轻“后备头雁”队伍正茁壮成长。他们带着组织的培养、群众的期盼,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积蓄力量,蓄势待发,必将引领横江的乡村,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吕子洋 罗小军)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