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只羊保费15元,政府补贴12元,牧民仅付3元,雪灾旱情按天理赔即刻到账!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深处,数据正成为牧民看得见、摸得着的“金融话语权”。
夏日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浪翻涌,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牧民宝音通拉嘎看着自家600多只羊安心吃草,脸上满是踏实:“自从给羊上了保险,再大的风雪旱灾也不怕了!” 这份底气,源于锡林郭勒盟创新推行的“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买了险的小羊正在悠闲吃草。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保牧”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肉羊养殖是支柱产业。近年来,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给牧民和草原带来严峻挑战,然而传统保险定损难、理赔慢,生态治理缺乏有效激励,导致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弱。“一场雪灾就能让几年收入打水漂。”牧民们的心声道出产业痛点:传统保险定损慢、理赔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难以兼顾。
2015年,锡盟气象局联合人保财险首创“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气象数据为尺,量化灾害损失;2018年,在政协提案推动下升级为政策性保险,盟、旗县、苏木三级政府合力承担80%保费,牧民负担大幅降低。近三年,保险已覆盖全盟10个旗县300多万羊,累计为1.29万户牧民提供5.74亿元风险保障,单年最高保额突破1.2亿元。
数据精准“把脉”,理赔按天到账
保险高效运行的背后,是一套硬核科技支撑体系:融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生态数据,构建1公里×1公里高精度气象生态数据库;机器学习精准识别“雪深、草场覆盖率、持续天数”复合指标,逐日判定灾情等级;将全盟划分为四大风险区,差异化设置理赔标准,实现“风险精准匹配”。
宝音通拉嘎向“‘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羊保险”有关情况。
“过去理赔要等几个月,现在按灾情天数自动计算,资金几天内到账。”宝音通拉嘎高兴地说道。灾情数据精确至苏木乡镇级,正向嘎查村延伸,确保理赔“零争议”。
一份保单背后的“双赢逻辑”
“锡林郭勒盟气象局根据国家标准做好气象数据的收集和监测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气象数据资源,为肉羊保险工作提供气象服务与支持。”锡林郭勒盟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李慧融说道。
锡林郭勒盟气象局负责提供全盟肉羊保险责任期间的灾情测定数据,由盟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工作小组确认后,统一提供给盟级承保机构和参保地区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工作小组进行分析、研判。灾情测定数据要明确参保地区4种灾害程度(重度雪灾、特大雪灾、严重干旱、特大干旱)发生的天数,至少要达到苏木乡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达到嘎查村级,通过优化气象站点布局,提升承保机构理赔工作的精准度。创新不止于技术,保单设计暗藏“生态密码”,将合理载畜量纳入保险逻辑,引导牧民科学放牧。牧民降低养殖密度可获更高赔付比例,草原生态得以休养生息。
从“草原样本”到“全国方案”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保牧”,该项目团队构建了以高精度多源数据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采用改进版NCAR-CLM3.5模型,构建锡林郭勒盟本地化的1kmx1km气象-生态数据集;利用机器学习,融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生态要素、财政资金情况等多元数据,实现对雪旱灾的精准刻画;研发“雪深、覆盖率和持续天数”等复合指标,实现逐日灾情精准识别;根据自然灾害和草原类型,科学划分全盟四大区域,差异化设定保额比例,实现风险与理赔的精准匹配;研发同化数据分发库、受灾日数报表工具,缩短评估周期。在实施细则印发后,通过招标、投保、评估等12项流程实现理赔。
据了解,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在《经济日报》撰文肯定其为“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树立标杆”,项目已被纳入国家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该项目通过“114115”模式打通气象赋能保险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锡林郭勒方案”。技术标准化,复合灾情指标、区域化精算模型适配不同牧区; 政策可持续,三级财政补贴确保普惠落地,政府反哺气象部门超1500万元;生态正循环,畜量约束机制获国家林草局推广。
当宝音通拉嘎用手机查收理赔款时,他并不知道这笔钱源于卫星划过苍穹的数据流和精密的数学模型。但他切实触摸到了一种力量——曾经缥缈的“天气”被铸成抵御风险的金盾,而数据,正成为新时代牧民手中最坚实的牧鞭。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