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织金,探寻文化之温度——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科学院乡兴实践队的探索之旅
初抵织金,这座位于黔中的古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迎接了我们——清晨东山寺的钟声与菜市场喧嚣的叫卖声交织,老巷中蜡染布的靛蓝色泽在阳光下闪耀,构成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作为武汉东湖学院乡兴实践队,我们用两周的时间深入其间,试图解读那些隐藏于山水、街巷、手工艺之中的文化密码。
织金洞: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舞
踏入织金洞,亿万年形成的钟乳石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队员们正对“擎天一线”进行石幔生长速率的测量,而苗族向导则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这是天神洒下的银线,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当他哼唱起祖辈传下的歌谣,溶洞的回声仿佛使时光倒流,那些冰冷的岩石似乎被赋予了生命。
织金洞霸王盔 姚玉梅拍摄
我们注意到,洞内许多景观都被赋予了人文意义。“倒挂琵琶”石笋的形态,与苗族古歌中描述的乐器惊人地相似;“寿星宫”石幔的褶皱,恰似苗族银冠上的纹饰。向导表示,在过去的重大节日,寨老会带领年轻人来此祭拜,讲述与山石相关的故事。在这里,自然奇观已超越了单纯的地质样本,而是成了承载民族记忆的精神图腾。
古城深处:纹样中的文化共鸣
漫步于织金古城的青石板路,我们很容易被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所打动。一座彝族老宅的门楣上,虎纹木雕栩栩如生;转过街角,苗族绣娘摊位上的百褶裙,竟有着相同的图案。“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样子,大家看着看着就都喜欢了。”绣娘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向我们解释这种奇妙的巧合。
织金步行街 顾超梅拍摄
在古城的一处摊位前,我们遇见了一位专注刺绣的苗族阿婆。阿婆头顶的花帕、摊位上的彩色绣片,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诉说着苗族支系的故事——靛蓝底布象征大地,艳红绣纹象征火焰,几何图案象征祖先走过的迁徙路。游客惊叹于色彩斑斓,而当地人则明白:这是奶奶教妈妈、妈妈教女儿的“文化密码”,一辈辈绣入生活之中。阿婆手中的绣针,与百年前彝族老宅门楣的木雕、苗族古歌中的意象遥相呼应。那些靛蓝底布、彩色纹样,既是谋生的手艺,更是民族记忆的“活态博物馆”——游客带走的是绣片,留下的是文化传承的火种。
集市上的服饰隐藏着更多秘密。歪梳苗妇女头巾的靛蓝色,与古城墙砖的颜色来自同一种矿物染料;彝族男子披毡的羊毛密度,恰好能抵御山间的风雨。这些跨越民族的默契,并非刻意设计的结果,而是世代相处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共鸣,在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间静静流淌。
在织金,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呼吸,是老人口中的故事,是指尖触摸的温度。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不妨亲自来走一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丝线,都在等待你来倾听它们的故事。
通讯员:杨云盛 阚敏 丁红 张翰铭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