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舞婆娑,彩袂飘飘岁月歌。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美誉,其歌舞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新疆文艺事业始终保持着蓬勃旺盛的发展态势。2025年7月20日至8月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舞蹈节规格高、看点多、反响好,可谓精彩纷呈,世界各地的舞台艺术精品与中国民族舞台艺术在“歌舞之乡”的新疆交汇共舞,成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平台,宣传展示美丽新疆的宝贵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时代中国新疆故事的成功实践。
(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天池”欢庆舞蹈节,采用“新疆是个好地方”公众号图片)
文明交汇的艺术长廊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季羡林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新疆是四大文化体系交汇融通之地。这一论断精准地定位了新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使者络绎不绝,商旅往来不息,不仅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经之地,更是文化与技术双向传播的桥梁。汉代悬泉简牍证实了中原与古代西域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交融。克孜尔的壁画展现了犍陀罗艺术与中原绘画技巧的融合,而于阗的美玉则将特色文化融入中华的礼仪制度。直到清代伊犁将军府的建立,进一步将多元民族文化铸成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基础,向历史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活力。
本届国际舞蹈节以“让我们舞起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24个中外艺术团体的52场精彩演出,它们在乌鲁木齐主会场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哈密市、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阿拉尔市6个分会场上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跨越欧亚、紧密相连的“艺术同心圆”画卷。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的《卡门》融合西班牙弗拉门戈与现代芭蕾,舞团艺术总监马可・博西在采访中感叹:“新疆舞者的热情与技巧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对‘激情’的共通诠释”;美国何塞・利蒙舞蹈团运用现代舞诠释民族文化内涵,中亚国家的草原文化舞蹈则与新疆本土赛乃姆、鹰舞形成时空对话,仿佛古诗“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的当代回响,不同舞蹈语汇的碰撞,恰如古丝路“胡乐与汉乐齐鸣,胡舞共汉舞同堂”的历史再现。
(1978年,万桐书先生与民间艺人在一起弹唱整理十二木卡姆,由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学会供图)
(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剧照,由演出单位供图)
舞蹈节设立非遗展演专区,推动塔吉克族鹰舞、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黑走马)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传承群体中焕发新的生机。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创作编排的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以音乐家万桐书扎根新疆数十年收集整理木卡姆的真实经历为线索,用歌剧形式还原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系统成书”的艰辛历程,以舞台艺术形式再现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历程,使千年非遗绽放新时代光彩。该传承创新实践与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演绎的千年宫廷仪典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生动彰显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
在“中外舞蹈嘉年华”活动中,意大利演员与新疆舞者于大巴扎即兴共舞,土库曼斯坦“黑走马”与哈萨克族舞蹈同台竞艺。艺术家们亲身走进基层,体验打馕的传统工艺与刺绣的精湛技艺,深刻感知新疆多元文化的丰富脉络。此类“艺术在地化”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让舞蹈节超越了单纯的展演层面,更搭建起了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
近年来,新疆艺术剧院重磅打造的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在全国及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共计68场演出不仅吸引了4.15万名现场观众,更收获了上亿人次的线上观演热潮。该剧以其独特的歌舞艺术语言,向世界生动展现了新疆作为“歌舞之乡”的非凡文化魅力。本届舞蹈节上,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克拉玛依市歌舞团负责复排,佟丽娅领衔主演的舞蹈诗剧《在远方・在这里》以“寻根”为主线,通过“故乡记忆”与“时代新貌”的双线交织,用民间舞与现代舞的融合语汇,讲述青年一代与家乡的情感联结,从中展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被誉为“中国舞剧里程碑”的《丝路花雨》以及歌舞剧《楼兰九歌》等精品力作,通过绚丽多姿的多民族舞蹈语汇,深情演绎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
(甘肃省歌舞剧院舞剧《丝路花雨》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巴州歌舞团歌舞剧《楼兰九歌》剧照,由演出单位供图)
(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克拉玛依市歌舞团舞蹈诗剧《在远方・在这里》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中央巴蕾歌舞团巴蕾舞剧《红楼梦》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除经典与新创剧目交相辉映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赛事亦为新疆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喀什春晚舞蹈引发热烈反响,新民族舞大会精品荟萃,以及近年来倾力打造的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音乐季、民间艺术季、中外文化展示周等文化品牌活动,正以多元形式推动舞蹈艺术的薪火相传与广泛传播,让新疆舞蹈艺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夺目光彩,通过舞蹈艺术传递了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新疆知名文化学者黄适远说:“新疆盛产歌舞,素以歌舞闻名遐迩。歌舞尽显西域之浩瀚——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更见山川之大美。好山好水好地方,各民族携手共进,一方水土已成世人热土。本届舞蹈节广邀世界宾朋,来乌共赏,美美与共,流光溢彩共襄盛举,充分彰显新疆胸怀、中国审美与世界认同。”
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方能枝繁叶茂。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心理上的彼此认同已深深融入血脉。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实施,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深化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009年,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10年,维吾尔族传统民俗活动“麦西热甫”入选人类非遗名录。截至2025年,新疆已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自治区级315项,涵盖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非遗是“活着的历史”,正如新疆谚语所言:“传统不是守旧的枷锁,而是创新的根基。”
舞蹈节通过各民族艺术的集中展示,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恢宏气象。舞台上,无论是木卡姆的深邃悠远、黑走马的豪迈奔放,还是鹰舞的雄浑矫健,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共同织就了中华文化百花园的斑斓画卷。这些根植于民族沃土的艺术形式,在相互辉映、彼此交融中,汲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滋养,于新时代春风里焕发新姿,成为滋养各族群众心灵、增进情感交融、强化归属认同的鲜活载体。
(天津音乐学院大型民族歌剧《二泉》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在乌鲁木齐市主会场,北京歌舞剧院、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天津音乐学院、中央芭蕾舞团及柳州市艺术剧院等单位携《破冰》《骑兵》《二泉》《红楼梦》《舞姬》《致青春》等精品剧目华丽呈现,生动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献演《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小柯音乐剧同步加盟艺术矩阵,展现世界艺术的独特魅力。各地州分会场同样精彩纷呈,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艺术团体,以及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等,在伊犁大剧院、克拉玛依市群艺馆等场地,通过《草原的律动》《柬埔寨皇家芭蕾舞》等作品,成功搭建跨国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深度交融与互鉴,生动诠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深刻内涵。
(舞蹈史诗《黄河》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巴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哈密歌舞团乐舞诗剧《惟舞伊州》剧照,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湖北省歌舞剧院舞剧《乐和长歌》剧照,新疆艺术剧院演出推广部供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舞蹈节精选了一系列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包括中央芭蕾舞团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芭蕾舞剧,广州歌舞剧院民族舞剧《英歌》,湖北省歌舞剧院舞剧《乐和长歌》,山西省歌舞剧院舞蹈史诗《黄河》,以及乌鲁木齐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秦腔《焚香记》、哈密歌舞团乐舞诗剧《惟舞伊州》等,演出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这些作品借助芭蕾演绎传统经典,以歌舞和戏曲活化历史文脉,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共振。
新疆民间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说法。舞蹈节强力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直抵人心,让各族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在参与体验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依托“我们村的舞”群众展演、“中外舞蹈嘉年华”、丝绸之路街舞展演、戏剧艺术周等精彩配套活动,使艺术深深扎根于天山南北,确保优质文化资源能够广泛惠及基层群众。农牧民群众与专业舞者同台献艺,国际艺术家也积极参与街舞展演,这些创新形式使舞蹈成为各族群众自我表达、展现风采的重要文化平台。
(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与乌鲁木齐艺术剧院舞蹈演员在大巴扎景区一起跳舞,采用“石榴云”公众号图片)
王宏伟、张继刚、小柯的“与艺术相遇”大师课暨分享会在自治区文化馆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专业艺术惠及大众;新疆丝绸之路街舞展演于克拉玛依河中心景区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展现青春活力与文化底蕴的碰撞;“我们村的舞”群众舞蹈展演在乌鲁木齐文化公园精彩呈现,彰显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中外舞蹈嘉年华活动覆盖新疆多地,从国际大巴扎延伸至和田约特干故城,营造全民参与、共享艺术的浓厚氛围,切实践行“Dancetogether”活动主旨;乌鲁木齐戏曲艺术周与民间艺术季巡演同步开展,传统戏曲与民间艺术交相辉映,有效拓宽文化认同传播路径。正如意大利演员弗朗西斯所言:“舞蹈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丰富多彩的文艺交流深刻促进了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纽带。
文艺繁荣的时代品牌
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作为我国唯一以“舞蹈”为主题的国际性艺术盛会,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累计邀请7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38个艺术团体参演,成功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标志性平台。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舞蹈节以艺术为媒,实现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舞蹈节上来自全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艺术家呈现了52场精彩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2.4%,线上线下观演人数超千万,相关文艺配套活动惠及各族群众几十万。官方通报相关数据创历史新高,充分展现了舞蹈节作为“文化新疆”标志性名片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也展现了其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新疆开放包容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文艺宣传窗口作用。舞蹈节搭建的高端平台,为本土艺术人才搭建了与国内外名家深入交流、切磋技艺、学习提高的宝贵平台,培育了一支结构科学、层次分明、德才兼备的新疆文艺骨干力量。
(杂技剧《天山雪》剧照,由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供图)
舞蹈节品牌效应的持续深化扩大,有效激发了新疆文艺创作的内生动力。兵地文艺创作活力充分迸发,近年来先后推出《五星出东方》《张骞》《你好,阿凡提》《天山雪》《我们新疆好地方》《林基路》《昆仑之子》《戈壁母亲》《为了大地的丰收》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舞台艺术精品。2025年度,乌鲁木齐秦剧团(新疆秦剧团)青年演员李敏凭借《焚香记》中的精湛表演,荣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杂技剧《天山雪》、广播剧《我从湾区来看你》、歌曲《天山放歌》、网络文艺《我的阿勒泰》、图书《阿娜河畔》等作品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度,民族舞《阳光下的麦盖提》获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2023年度,刘亮程创作的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些作品展现新疆文艺创作的成就与高度。
(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敏主演的秦腔《焚香记》剧照,采用“乌鲁木齐晚报社”公众号图片)
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适逢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全区各艺术门类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全力聚焦重点任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文艺活动,精彩呈现新疆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和主题音乐会正紧锣密鼓创排;《天山放歌》——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歌曲MV展播响彻天山南北;电影《巴扎喜事》《阿克达拉》通过温暖朴实的镜头语言和真挚感人的情节,生动讲述了中国新疆大地上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充满希望的时代故事;来自19个省市的文化援疆项目异彩纷呈——山西省“文艺轻骑兵”深入昌吉街道社区,湖北省舞剧《乐和长歌》亮相博州,山东省话剧《孔子》赴兵团巡演……;文艺界精心策划推出“艺术画卷・礼赞新疆壮丽70年美术作品展”“多彩家园・时代画卷——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翰墨歌盛世文化润天山——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文化润疆--新疆兵团、河南、吉林书法联展”“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第四届新疆风光摄影艺术作品展”等主题展览,让各族人民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新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
(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开展“文化专家”下沉巡回服务活动,由主办单位供图)
同时,自治区及各地州有关文艺单位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小分队、“石榴籽”文艺小分队、“文化人才”惠民服务小分队及各类研学游志愿者团队深入基层一线,扎实提供服务,切实打通文艺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新疆文艺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新疆艺术剧院开展“石榴花开•声动新疆”研学活动,由主办单位供图)
品牌价值的溢出效应,有力赋能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新疆旅游业再创佳绩: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游客消费达1425.6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11.15%和11.59%。舞蹈节期间,乌鲁木齐、伊犁、喀什、阿勒泰、巴州等地文旅市场热度飙升,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35%,特色餐饮营业额环比激增42%,民族手工艺品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7月1日至7月19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连续17日突破10万人次。
(喀什古城和桢中古城旅游拍摄,采用“新疆是个好地方”公众号图片)
以舞蹈节为纽带,“文化+旅游”融合业态蓬勃发展: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古丝路意境,到如今“歌舞之乡”的热闹与喧嚣;从克州成就展所展现的“历史厚度”,到和田电商所传递的“时代温度”;从喀什非遗周的“传统与现代对话”到伊犁天马节的“速度与激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疆持续以“旅游兴疆”为支点,推动“文化润疆”向纵深发展,让“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品牌响彻世界。
舞蹈节的成功举办,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通过持续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科学办节机制,舞蹈节品牌已成为新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疆文艺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文化润疆”工程的精准实施和政府专项资金的有力支持,也离不开全国援疆力量的鼎力相助,孕育出一系列彰显新疆特色、传递时代精神、彰显社会正能量的精品佳作,推动新疆文艺事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守正中焕发新的活力。
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新疆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蔡晓荣表示:“我们将把舞蹈节作为重要契机,深入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努力推出更多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展现新时代新疆风貌的优秀作品,登上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努力擦亮新疆歌舞之乡名片。”
丝路弦歌七秩长,天山舞韵百花香。从驼铃古道到流光剧场,从历史长廊到艺术殿堂,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以日益彰显的品牌魅力,持续为新疆文艺繁荣增添新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篇章中,奏响新时代的丝路华章。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熔铸中华文化精髓、展现中国审美风范、传播当代价值理念、契合世界进步潮流的精品力作,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寰宇。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这里的每一段舞蹈,犹如“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拥”的深情告白;每一曲乐章,恰似“丝路弦歌绵延不绝”的时代回响。站在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新疆文艺正盎然绽放时代华彩,凝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磅礴精神伟力!
(作者:新疆艺术剧院创作研究部刘鹏)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