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保康县黄堡镇黄龙沟村,晨雾还未散尽,16座白色大棚已如珍珠般次第点亮。育苗架上,西瓜藤正舒展着嫩绿的触须,与隔壁棚里探头探脑的香瓜苗相映成趣。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只是长期闲置的“空气仓库”,如今却上演着“一棚四季”的财富变奏曲。
一棚多收:见证从“休眠资产”到“四季聚宝盆”魔幻时刻
“这棚子就像电视里的变形金刚,隔两个月就换个新身份。”村民张大姐麻利地给香瓜藤搭上攀爬架,她身后的苗池里,还隐约可见烟叶育苗后留下的印记。年初,这里刚完成240万株烟苗培育,转眼间就披上了绿茸茸的西红柿秧苗外衣。
时间追溯到2019年,黄龙沟村耗资20多万建成的蔬菜大棚群,却陷入“忙半年、闲半年”的无奈。传统种植模式下,大棚每年有8个月处于“待机状态”,西瓜、黄瓜等作物带来的收益,甚至抵不上设备折旧成本。“就像买了辆豪车,却只在春节开几天。”村支书丁远启现在回忆时仍觉心痛。
转机出现在2021年春天。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提出大棚共享方案,并制定了年度种植图谱:2-5月育烟苗,6-8月种瓜果,9-11月栽反季节蔬菜,12月至翌年1月植花卉,错季轮作、订单兜底,大棚从此全年无休。
(图为优质烟苗培育场景)
以租代建:开启设施共建共享的“万能钥匙”
这套“以租代建”共享机制,让烟草公司节省了自建设施和日常维护费用,稳固了优质烟叶育苗基地,村集体则通过稳收租金、种植收益、劳务输实现“三头获利”。
丁支书算了一笔效益账,春季烟叶育苗,为村集体带来约8万元的直接收入,“二茬”作物销售利润亦超过5000元,加上为村民提供的20余个长期务工岗位,带来的劳务收入,村集体综合收益较以往翻了5倍。这笔清晰的经济账充分证明,“以租代建”的共享模式打开了“资源盘活、企业降本、集体增收、农民就业”的四把锁,闲置设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生金蛋的母鸡”。正如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负责人所说:“我们找到的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方案,而是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的万能钥匙。”
(图为操作人员正在清理香瓜藤蔓)
一棚多链:解锁大棚经济的N种可能
在3号大棚里,烟站QC活动小组成员正在调试自主研制的水肥一体化喷淋设备。一旁工作人员还在安装智慧大棚管理小程序,可以通过手机APP及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
不远处的5号大棚香瓜园,00后姑娘小陈举着手机穿梭在藤蔓间,正在为网友们讲述“翡翠香瓜甜蜜的一生”......
(图为大棚技术员直播带货场景)
从技术链上的自主研发,到管理链上的智慧升级,再到产业链上的直播带货,一棚多链开启了大棚经济的无限可能。
落日的余晖给大棚镀上一层金边,当沉睡资源遇见创新思维,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资源实现共享,四季可以轮唱,土地能够生金,乡村必定振兴。这场始于几座闲置大棚的变革,正在霞光里演绎着“72般变化”,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写下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王怀锋)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