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精神传承铸魂 文化创新赋能 ——双擎驱动“两山”转化与林草高质量发展实践

2025年08月18日 22:14:06 来源:中国黄河网

精神是立根铸魂的基石,文化是凝心聚力的桥梁。在长期的林草建设实践中,我国林草战线淬炼出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塞罕坝精神、原山精神、右玉精神等。这些闪耀着时代光芒的精神力量与底蕴深厚的林草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近年来,我国林草战线涌现出一大批扎根生态沃土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为林草事业发展筑牢文化根基,更成为推动“两山”理念创新实践的鲜活载体。《最美的青春》展现了塞罕坝人在荒漠上创造绿色奇迹的奋斗史诗,《青山不墨》描绘了伊春林区工人从伐木到护林育林的转型之路,《青山作证》呈现了原山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蝶变历程,这些作品让林草精神广泛传扬,让“两山”理念深入人心,激励万千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以五音戏《青山作证》为例,该剧虽是地方小剧种,却在全国巡演中以直击人心的力量征服了各地观众,所到之处座无虚席,观众常常热泪盈眶。巡演期间,我还受邀到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作深度报告分享。我深刻的体会到,优秀的文化作品既是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者,更是行动力量的强大激发者,当“两山”理念通过艺术形式直抵人心,便能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动能。

踏上新征程,面对生态治理的艰巨任务与“两山”转化的时代命题,以精神为基石、以文化为桥梁既是关键路径,更是必然选择。唯有持续传承弘扬林草精神、深耕厚植林草文化,才能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绘就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精神传承:林草事业的根与魂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从塞罕坝精神到三北精神,从右玉精神到原山精神,一代代林草人用生命与汗水铸就的精神谱系,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滋养着中国生态治理的参天大树。这些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林草事业发展的精神内核。

930d7959-a7ab-4e98-8044-26d6883695ae.jpeg

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图片来自浙江省林业局)

艰苦奋斗是林草精神的底色。在塞罕坝,林场建场者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历经60多年将“一棵树”培育成百万亩林海。原山林场第一代务林人在石屋和破庙里安身,在荒山和秃岭上劳作,数百名职工排成“之”字形传水挽救树苗,18岁女突击队员史秀芬冒雨植树被山洪冲走,20年风雨兼程,终使“石海”变“林海”。这些场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林草事业的每一寸绿色,都浸润着艰苦奋斗的汗水。

无私奉献是林草精神的特质。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的王有德,40多年带领职工吃住在沙漠,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绿色屏障。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因风沙被迫搬迁9次,却立下“砸锅卖铁也要把沙子治住”的誓言,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群众累计无偿投工投劳折合491亿元,他们用双手在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这种“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彰显了林草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正是支撑生态治理事业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久久为功是林草精神的品格。右玉县7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将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升至57%,创造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理奇迹。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力治沙,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八步沙林场考察时强调的:“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生态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才能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fb10997-581e-4578-a875-19ef38464806.jpeg

八步沙林场在黑岗沙植树(图片来自古浪县林草局)

科学创新是林草精神的活力。面对不同地域的生态难题,林草人既坚守初心又勇于突破。原山林场在实践中发现侧柏、国槐等树种适合石灰岩山地,总结出“三不栽”原则,将苗木成活率从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阿克苏柯柯牙探索出“戈壁引洪淤灌造林”技术,利用洪水泥沙改良土壤,让荒漠长出瓜果林;库布其沙漠研发出微创气流植树法,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极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开创甘草平移种植技术,借助甘草强大的固氮能力,有效改良土壤,促进周边植被生长,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证明,唯有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治理,才能让精神力量转化为生态效益,实现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引领:凝聚共识的桥与路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是传承的纽带。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精神的引领,更需要文化的滋养。从文艺创作到宣教阵地,从经验总结到国际传播,林草文化正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生态实践的重要力量。

文化创作让林草故事深入人心。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跨越地域与时空,让林草精神直抵人心。塞罕坝林场推出《最美的青春》《那时风华》等20余部文艺作品,其中《最美的青春》以第一代建设者的故事为主线,让“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原山林场68年的奋斗史,孕育出丰富的文化果实:广播剧《原山情》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完美人生》被列为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影片,音乐情景剧《好日子》赴京汇报演出,纪录片《守望原山》《爷爷和树的故事》在各省级卫视及重点网络平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这些作品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的要求,让林草人的奋斗故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82924755-fa48-4fbc-859e-9bc66bd691a0.jpeg

学生在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研学(高志哲/摄)

宣教阵地让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理论的传播需要阵地,精神的传承需要载体。塞罕坝林场设立精神研究中心、发扬塞罕坝精神办公室,将每年8月定为塞罕坝精神宣传月;2022年国家林草局党校塞罕坝分校设立,积极开展林草特色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成为展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柯柯牙纪念馆系统呈现阿克苏各族人民将戈壁荒漠改造为百万亩绿洲的奋斗历程,诠释“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原山林场建成全国首家以弘扬务林人“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型展馆——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全方位展示原山艰苦创业历程,国家林草局党校原山分校等上百家单位在此挂牌,年均接待学员约10万人次。依托该平台,我本人每年受邀面向社会作报告50余场,讲述原山故事、林草故事,传播生态文明。这些阵地如同生态文明的“播种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认知,推动生态保护意识融入社会肌理。

经验总结让治理智慧薪火相传。林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提炼与传承。被誉为“守沙要塞”的内蒙古磴口,闯出了“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成为了河套平原系统治理的典型案例,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重要力量。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在全国各大沙区落地,更走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原山林场探索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一场两制”改革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被国家林草局树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这些经验的总结与传播,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升华,让林草事业发展有章可循、有例可鉴。

国际传播让中国生态智慧走向世界。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林草文化的国际传播彰显着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20年间实现华丽蝶变,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到此实地调研,高度评价“两山”理念和中国绿色发展成就,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福建、海南、贵州、宁夏、浙江等五地国际传播机构,推出中英双语视频报道《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作品通过六地生态蜕变典型案例,向世界展现山水生金的“中国范式”。原山林场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相继写进《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20-2021)》《中国林业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报告(2022-2023)》(“生态安全绿皮书”),为全球林草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的林草故事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庄严承诺。

c9356675-652c-4643-9edf-4f13888a1b56.jpeg

原山林场林海(丁刚/摄)

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道与行

精神传承与文化引领,最终要落实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改善的协同,新时代的林草人正在以精神为指引、以文化为动力,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生态优先筑牢发展根基。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成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森林火灾数量和受害率连续5年保持历史低位。原山林场成立山东省第一支专业森林防火队,打造一体化智慧护林系统,通过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护、地面视频监控、一线护林员瞭望,实现林区内连续28年零火警。右玉县建立“乡乡有管护站、村村有护林员”的保护机制,让168.62万亩森林资源得到妥善管护。这些实践表明,只有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良性循环。

产业融合拓宽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福建扎实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推广应用“林业碳汇+会议中和”“林业碳汇+乡村振兴”等模式,福建林业碳汇累计交易量、交易额持续居全国前列。黑龙江伊春以科技创新催生“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新质生产力,聚焦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国际森林冰雪运动目的地、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推动生态价值不断释放。原山林场打造生态林业、森林旅游、教育培训等五大板块,深耕“红+绿”旅游模式,让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既擦亮了绿色生态名片,更让红色故事在绿水青山间焕发新活力。这些探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福建三明在全国率先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通过林票制度,将林地林木资源量化为股权,让林农能够凭借林票分享森林资源经营收益,为林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湖南衡阳以林长制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护绿、增绿、管绿、活绿四措并举,管护体系持续完善,生态提质成效显著,资源管护不断强化,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原山林场通过“一场两制”改革,实现林场保生态、集团创效益、公园创品牌,被列为全国三家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之一,在全国国有林场中树立起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山模式”。这些改革实践证明,唯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才能释放生态生产力,让林草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共同富裕彰显价值追求。林草事业的发展最终要惠及人民群众。广西“十四五”以来,推动全区油茶种植近千万亩,年产值超4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支柱。原山林场依托自身产业辐射带动周边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林场职工与周边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的共同富裕之路。江西望仙谷,用10年时间实现了从“石矿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化,2024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亿元,带动周边8万群众年均增收2.5万元。这些成果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让林草事业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从塞罕坝的林海涛声到八步沙的绿浪翻滚,从柯柯牙的瓜果飘香到原山的生态文明传播,一代代林草人用奋斗铸就的精神火种与文化底蕴,正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续写着壮阔的绿色华章。面向未来,唯有以精神传承筑牢信仰根基,以文化引领凝聚奋进动能,方能优化生态治理效能、拓展绿色发展空间,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民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注:部分数字来源于网络。作者为第十二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

责任编辑:朱兵
  • 林业
  • 塞罕坝
  • 生态文化
  • 治理理论
  • 创新驱动
  • 时政
  • 生态文明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