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频道稿件中心

扎根基层二十七载 丹心仁术护民康——记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沟口村卫生室村医王红卫

2025年08月18日 22:19:19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坐落着一间不起眼的村卫生室。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最温暖的“健康港湾”。在这里,一袭白衣、一副药箱,村医王红卫27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着山间的每一条小道,用仁心驱散着病痛的阴霾。从子承父业的年轻医师到誉满乡邻的中医骨干,他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基层医疗的“神经末梢”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医生的璀璨答卷。

反哺桑梓践初心的“书写者”

1973年8月,王红卫出生于山阳县中村镇沟口村的一个村医世家。父亲作为一名赤脚医生,背着药箱穿行在山野间的身影,早已在他幼小的心中种下了“悬壶济世”的种子。童年时期,他常常看到乡亲们因为缺医少药而忍受病痛的折磨,也目睹了父辈因知识局限而在面对一些病症时的无奈。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他,让他暗自立下志向:“我一定要做让乡亲们信得过的好医生!”

1995年,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怀,王红卫考入了陕西中医学院。在校就读的3年时间里,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奠定了扎实的医学功底。1998年毕业时,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获得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那里有着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优渥的待遇。然而,他毅然选择放弃,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这里的乡亲需要我。”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亲们的责任感。

图片5.png

回到家乡后,他接手了父亲的卫生室。当时的卫生室条件十分简陋,只是一间土坯房,里面的医疗器械也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困境,王红卫没有丝毫退缩。白天,他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地摸查村民的健康底数,详细记录下每一位村民的身体状况;夜晚,他挑灯夜读,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他还自费添置了针灸针、推拿床等设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王红卫成功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证。这并没有让他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刻苦学习。2023年4月,他又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考取了中医主治医师资格。除此之外,他每年还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骨干乡村医生培训,成为了山区稀缺的“全科型”中医人才。如今的他,不仅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为村民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4小时待命的“健康守门人”

“叮铃铃——”2022年的一个冬夜,深夜的电话铃声划破了山村的寂静。正在熟睡的王红卫接到了村民的求助电话,76岁的张大爷突发心绞痛,情况十分危急。接到电话后,王红卫来不及多想,立即背起药箱就往外跑。此时,屋外风雪正狂,山路已经结冰打滑,行走十分困难。但他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1.5公里,艰难地赶到了张大爷家。到达时,他已经是汗透重衫,但顾不上休息,立即对张大爷实施针灸急救,同时配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经过他的及时救治,张大爷的症状逐渐缓解。随后,他又联系救护车,将张大爷转诊至县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这样的场景,在王红卫从医的27年来,已经重复了无数次。他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必定第一时间响应。在他看来,村民的健康就是他最大的责任,每一次出诊都是与时间的赛跑,都是在为村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图片6.png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王红卫更是事无巨细,认真负责。他为全村1004名居民建立了动态健康档案,对96名高血压患者、20名糖尿病患者、9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一人一档”健康管理。每季度,他都会入户随访,为慢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他还会增加随访次数,密切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为了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王红卫在卫生室开设了健康教育专栏,每年都会举办6场健康讲座。在讲座中,他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为村民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王医生的讲座,他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健康知识,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了。

疫情期间,王红卫更是挺身而出,连续90天驻守在防疫一线。他不畏艰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采样,累计配送防疫中药包500余份。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行走的急救车”。

中医传承的“践行者”

针对山区村民长期劳作导致的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等顽疾,王红卫在卫生室特设了中医理疗室。他将传统的针灸、推拿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治疗方法。例如,他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寒湿型关节炎,运用“穴位贴敷”缓解慢性疼痛,配合中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这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受村民们的好评。

65岁的李大叔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疼痛难忍,甚至疼得直不起腰,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在接受王红卫3个疗程的针灸+中药调理后,李大叔的疼痛明显缓解,如今已经能重新直立行走。“王医生的针比止痛药还灵!”这句话在村里口口相传,成为了村民们对王红卫医术的最高评价。

图片7.png

除了擅长运用传统中医方法治疗疾病,王红卫还更擅长“以西鉴中、以中补西”。一位慢性胃炎患者服用西药半年效果不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王红卫。王红卫通过辨证施治,为患者开具了“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同时配合幽门螺杆菌检测精准用药。2个月后,患者去医院做胃镜复查,结果显示炎症明显减轻。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的魅力。由于王红卫的医术高超、疗效显著,卫生室的年门诊量突破了3000人次,服务范围也辐射到了周边的3个村子。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寻求他的治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了中医文化,让中医在基层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淡泊名利的“大山守护者”

岁月如梭,从青春年少到知命之年,王红卫的双鬓已染上了霜色,但诊室墙上“妙手仁心”的锦旗依然鲜艳夺目。2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生他养他的小山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王红卫去城里行医,收入至少是现在的2倍。面对这样的诱惑,他总是笑着说:“钱够用就行,这里的老人离不开我。”在他看来,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认可,才是他最大的幸福。王红卫的付出赢得了村民们沉甸甸的信任和感激。经常有村民为他送来自己种的瓜果蔬菜,以表达内心的感谢。但他总是一一回绝,他说:“为群众看好病是我的职责,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以来,王红卫先后获评“山阳县优秀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3年,在全县卫健系统大比武中,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荣获妇幼项目一等奖。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日,王红卫成功上榜 “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名单”,获陕西省人民政府表彰。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2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是他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村民们的深厚感情。

图片8.png

秦岭无言,却默默见证着一位村医的坚守;山泉有声,仿佛在传颂着一段杏林的佳话。王红卫用27年的光阴,诠释了“医者”二字的深刻内涵——不是追逐名利的喧嚣,而是扎根泥土的静默;不是惊世骇俗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守护。他是大山的儿子,更是大山的医者,用一根银针、一剂方药,在大山深处搭起了一座服务群众的“健康桥梁”。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坚守在基层医疗岗位上,用自己的仁心仁术,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书写更多关于奉献和坚守的动人故事。

责任编辑:王祥宇
  • 中医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