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山区,薄雾轻笼。整齐的烟田里,秧苗吐翠,生机盎然;繁忙的收购场,“C3F,42.50公斤,金额1564元”的播报声此起彼伏,金黄的烟叶鼓起了烟农的钱袋。在福建南平,这片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土地上,南平烟草紧扣“抓品质就是抓发展,谋品质就是谋未来”的理念,让片片“金叶子”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
协同创新,筑牢品质“第一车间”
在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显微镜精细观察烟叶细胞结构,这是南平烟草公司联合高校、工业企业开展提升烟叶润甜感项目的一个缩影。产业要发展,品质是保证。提升烟叶品质,科技是关键。工商研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形成烟叶原料定制化烟叶生产,已成为闽北烟叶产业升级、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图为科研人员在做田间实验(李静超供图)
图为工商研三方开展科研项目中期交流会(李伟供图)
“我们聚焦特色品种筛选、微观化学分析、香气和润甜感形成机理等核心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目标是在产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提高烟叶原料工业可用性,助力产业升级。”项目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平烟区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构建了以工商研合作为主、企业自主创新为辅、吸纳烟农经验为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有机肥使用比例、中棵型烟株培育、高可用性上部烟叶开发等新成果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不断提升南平烟叶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产区烟叶品质提升和烟农收益增加强力赋能。
技术下沉,解锁田间“致富密码”
再好的技术,落地见效才是根本。如何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南平烟草构建了“市级专家团+县级技术组+烟站技术员”三级推广体系,接续开展“烟叶品质提升年”“烟叶品质提升巩固三年质效行动”等活动。400余名技术人员常年扎根生产一线,通过“理论+实操”方式,年均培训烟农5万余人次。开展“烟农夜校”,在不影响烟农白天劳作的情况下向他们传授技艺。
图为南平市烟草公司技术人员在松溪县花桥乡花桥村开展“烟农夜校”培训(李青龙供图)
“以前凭老经验,追求大水大肥高产量,但往往病害多,品质差收入不理想。”浦城县老烟农林阿弟指着手机直播回放感慨,“参加了‘教授下烟田’,学了中棵烟培育技术,现在亩产增了20多斤,化肥、人工投入也少了,收入反而高了,烟叶等级也上去了!”在浦城,烟草公司与浙江中烟创新开展的“教授下烟田”网络直播活动,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寻常百姓家,累计培训超5000人次,带动基地单元烟农亩均增收超300元,已成为深受烟农欢迎的“田间课堂”。
“优质原料是工业的生命线,更是烟农的增收线。”浙江中烟技术中心专家刘化冰展示数据:近年来通过“工商研”协同攻关,再加上高效的技术推广,浦城基地单元上等烟比例提高了5.6%,工业可用性显著增强。十余项科研成果从品种到烘烤工艺落地田间,“科技兴农”在南平烟区结出硕果。
粮烟融合,激活振兴“强劲动能”
烟叶六七月采收完毕,十月水稻喜迎丰收。稻烟轮作,无缝衔接,土地全年无闲。“以前烟收完田就荒着或者种一些其他作物,效益不太理想,现在‘烟叶+制种’,一块地两份收入,去年每亩多挣400多块!”浦城县石陂镇连墩村合作社理事长梁信和望着新插的秧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南平以“稻烟轮作”为核心,创新烟叶和水稻生产融合技术,选育水稻新品种,构建起“烟叶+优质稻”“烟叶+水稻制种”融合新模式,推进稻烟产业“五个一体化”,成功开辟“稳烟保粮、促农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稻烟轮作’一举多得。”南平市烟草公司高级农艺师陈志厚解释,“它利用烟田余肥减少水稻用肥,通过水旱轮作有效阻断土传病害,降低烤烟种植病害的发生,提升烟叶品质,实现‘一田双收、用养结合’。”实践表明,烟后稻亩产提升百斤,病虫害发生率下降40%,化肥用量减少25%,秸秆还田等技术年转化农业废弃物超1.2万吨。这不仅是土地的集约利用,更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稻烟双优基地的“一棚多育”(育苗棚兼育秧棚)、“一房多用”(烤房兼具烘谷功能)、“一仓多储”(烟仓变谷仓)等模式更是提升资源效率,打造“双业共赢”样板。
图为浦城县石陂镇连墩村稻烟融合示范片(李伟供图)
图为合作社利用育烟苗大棚开展水稻育秧(李伟供图)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一产业到融合发展,南平正用一片片高质量的“金叶子”,串联起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坚实纽带。金黄的烟叶与翠绿的稻浪交相辉映,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共同绘就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闽北振兴新画卷。(作者:王廷贤)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