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八月,热浪翻涌。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集中连片的示范方烟田里,已完成了第一炕烟叶的采摘,几十座密集烤房正吞吐着热浪,嗡鸣作响。烟农老张这回没像往年那样扒着烤房门缝猜火候,他掏出手机,点开屏幕,烤房里的温湿度、烘烤到了哪一步,清清楚楚。“嘿,这东西真管用!再不用整夜提心吊胆了!”老张抹了把脑门上的汗,笑着晃了晃手机。
这番变化,源于三门峡市烟草公司陕州分公司今夏推出的“减损赋能”工程。随着全区600座电能烤房全部完成物联网通讯模块加装,一个“一部手机烤好烟”的智慧烘烤网络已覆盖陕州烟区,成为烟农抵御烘烤风险的新铠甲。
烤房有了“明白账”,烟农睡上安稳觉
走进张茅乡烘烤工场,烟技员老徐正教几个烟农捣鼓“智能烘烤物联网管理”平台。“以前烤烟全凭老经验,心里没底。这下好了,数据明明白白,啥都瞒不了!”老徐指着手机上的烘烤工艺对比曲线图,“哪座烤房‘发高烧’、哪座‘干渴’了,一目了然!咱带上“维修队”,问题解决起来驾轻就熟!”
这套物联网系统,就像给每个烤房配了个“24小时值班员”。管着十几座烤房的烘烤师傅刘志辉,对该系统赞不绝口:“去年为修风机,大半夜跑断腿的事儿再不用干了!现在坐屋里,手机点点就能调风机,还能查查这炉烟是咋‘伺候’出来的。”正说着,他手机又响了——头峪村烤房群压机2保护器过载。一个电话,电工火速赶到,一炕眼看要遭殃的“金叶子”,硬是给保住了。
减损又增收,三重“保险”护“金叶”
“从这‘聪明烤房’里出来的烟,成色好、损伤少,每斤能多卖几元呢!”烟农陈女士麻利地分着级,把黄澄澄的烟叶码得像座小金山。
今年,全区推行的“六步法”烘烤工艺,配上物联网的“火眼金睛”,死死盯住关键温湿度点,愣是把烘烤损失摁在了8%以下,黄烟率达到85%以上。烟农们都说,十炕烟里再难找出一炕烤坏的。
通过政策托底,大大减轻了烟农负担。用“金叶惠农”平台约了“采烤一条龙”服务的,一炕烟补贴300元。烘烤师的工钱,合作社按每担烟10元的标准,从补贴里出,烟农不用再另外多掏一分钱。
合作社指派的烘烤服务队,从地里采烟、编竿上房,到烤好分级,全包了!一亩烟地,少说也能给烟农省下3个人工。
环环相扣一条链,责任到人更踏实
张茅乡的500多亩示范方点烟田里,“采烤分一条链”正跑得顺溜。天刚蒙蒙亮,合作社的专业队就下地采烟,鲜叶子直接拉进烘烤工场,分门别类,利索装炕。烟叶生产收购服务部主任孙强指着烤房门前的采收烘烤环节质量记录卡说:“现在采、编、装、烤、分作业标准清晰规范,有了这张‘明白纸’,谁干的活、啥时间干、干成啥样都记在卡上。哪个环节‘打盹儿’,一查一个准,责任跑不了。烘烤师能拿多少钱?烟农明年能拿到多少计划?合作社服务咋样?全部与考核结果挂钩!这种‘明明白白干活、清清楚楚追责’的办法,让大伙儿都铆足了劲严把质量关,现在烟叶烘烤黄烟率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夕阳给烤房群镀了层金边。老张蹲在田埂上,瞅着手机屏幕:“还有8个钟头就出炕喽!”他眯着眼,望着烤房门缝里透出的金光,乐呵呵地说,“以前烤烟像押宝,心里七上八下。现在?心里有本明白账!数据攥在手里,补贴揣在兜里,这‘金叶子’啊,稳当!”
暮色中,烤房红光与手机蓝光交织,映照着烟农们汗涔涔却带笑的脸庞。科技赋能传统烘烤,智能环控与责任追溯体系将祖辈手艺转化为可量化、稳增收的现代产业。这套智慧烘烤网络不仅产出金黄烟叶,更以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实现减损与增收双突破,铺就烟农致富路。(杨克克)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