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张宝珠,字还浦,号苍斋主人,1945年生于济南;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民盟济南画院院长。
《祥云拥泰岱》 张宝珠作(该作品现挂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双边会议室。)
《柳溪垂钓图》 张宝珠作
我国山水画萌芽自魏晋时期,经东晋顾恺之发展,历南北朝至隋唐,成为独立的画科。千百年来,曾有数不尽的艺术家在山水画创作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求索,充实和完善着相关艺术体系,构建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反映民族文明进步的集体形象。
张宝珠师从黑伯龙、陈维信、许麟庐等现当代国画名家,并深得南宋马远、夏圭以及“明四家”“清四王”“四僧”等古代大家之精髓。张宝珠从事山水画创作数十年,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秉承传统,师造化以明心性”的松柏境界。
我认为,张宝珠山水画境界的形成得益于这样几方面的滋养:
首先是热爱传统、尊重传统、研究传统。张宝珠一直主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责任。因为他对水墨这个最具民族精神特点的绘画语言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对自然客观色彩的升华,是对“五色斑澜尽写真情实景”的超越。张宝珠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他精神上的自由通畅和无限想象,使自然空间与精神空间、视觉感受与内心体验有机地统一起来。
中国绘画有“咫尺万里”的说法。杜甫“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观点,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纲领之一。张宝珠笔下的山水、松柏就有“咫尺万里”的气势,这是一种大境界,离不开画家与自然的浸润涵养、默领神会,也离不开岁月流淌中画家丰富的人生感慨。
张宝珠乐于也擅于表现松柏意象。实际上,松柏只是张宝珠运用的一种形式、一个“引子”,引出的并非是具象的世界,而是他深沉的生命体验和诗意理想。
古代文艺评论中有“吞吐大荒”之语;明代李日华有题画诗云:“蓄雨含烟五百峰,吞吐常在老夫胸。”在张宝珠的作品中,我便感觉到有这样的豪放雄奇,墨气激荡、元气淋漓,达观之美尽显。这种达观,是在气的吞吐中产生的。在张宝珠的笔下,大千世界,相与吞吐,俨然而成生命世界。气化世界,生机流荡,富有节奏,自成一种美的境界。
其次是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张宝珠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自然中临风思雨,仅泰山就登临七十余次;他与松柏相惜相伴,已经形成了一种“知音”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自觉地践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原则,践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进而贴近心灵”的艺术主张,主动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化生活意趣为文韵画魂,张宝珠的作品笔笔有气势、墨气能吞吐,整体画面清气充盈,跃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
再有就是乐于创新、勇于创造。张宝珠始终以继承传统文脉、奋力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深知优秀传统艺术的高度永远无法超越,只有一代一代把文脉传承下去,并结合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进行创新,才能使中国画的艺术生命保持鲜活、持续跃动。他着力以文化创新理念助力构建和谐文化、精神家园,自觉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
清初诗人、刻书家张潮曾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牖中窥月,二是庭中望月,三是台上玩月。在窗户(牖)内看月,是一般的境界;到庭中去,境界扩大了,人走出了狭小的视域,看到的是较为广阔的天地;台上玩月,则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有“包裹八极、囊括宇宙”的境界,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优游自如。从作品的境界上来看,我觉得张宝珠已经到达了“台上玩月”的阶段。(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原标题:墨气激荡画意和畅,尽显达观之美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8日 第 21 版)
来源:卢禹舜
编辑:任家光(实习)、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