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陈玉圃评张宝珠之作:笔力扛鼎,大气真诚

2025年08月21日 21:18:39 来源:“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不少细细欣赏和品味过张宝珠国画作品的人,无论是观众还是同行都会拍手叫好。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没有受到外物所累,没有名缰利锁,拥有洋溢纸外的真性情——绘画的灵魂就是真性情。

《非必丝与竹 山和有情音》 张宝珠作

《祥云涌泰岱》 张宝珠作

《风月无边》张宝珠作

古人讲,圣人不凝滞于物。如果绘画被外物所累,就成了“这个马是什么样子的,那个驴是什么样子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子”,创作便受到了本质的限制,容易陷入无神无韵的窠臼。“画”,从来不单单是纸面意义上的绘画,更应当是画家心灵的描画和映射,也就是画家真性情的体现。这里面包含着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

其实,一个画家,就是一个国家及民族文化的浓缩体现。而一个中国画家,便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容器”。中国绘画植根于中国文化,人的真性情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亮点之一。张宝珠的画以真性情体现纯粹的灵魂,也以这种方式突出了文化性。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状态,除了用功之外,更多得益于他的秉性。

我评价张宝珠的画,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大气。他的创作多与泰山有关,画之物来自泰山、画之韵生自泰山,而泰山本身,就是大气凝结的代表。泰山拔地而起,海拔1500多米,雄伟壮阔,其文化积淀也非常深厚。而以泰山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齐鲁文化,亦是大气雄浑的。

张宝珠的画就集中展现了大气。从技术层面说,具体在用笔上。我经常说,他的用笔好,确实可以用“笔力扛鼎”来形容。例如那个八尺的竖幅松柏,构成树干的线,一条起码有一米多长,却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的是举重若轻的意思。从绘画上来说,像张宝珠这样举重若轻地表现大气,很不容易。

我们知道,我国传统文人绘画作品大多属于“把玩系”,是要拿在手上看的,呈现形式或是册页,或是扇面,或是手卷,方便把玩。欣赏这样的画,往往是看它笔墨的韵味。而张宝珠把文人绘画的笔墨韵味扩展到了大尺寸的画上,能实现这一点既需要深厚的功力和长期的锤炼,也需要画家对水墨精髓的深切认知及对传统中国画线条运用的精准把握。

再谈到意趣方面,这就不得不提到返璞归真这个词。宋末元初画家赵孟頫为什么提倡古意?他其实就是反对当时画界俗气颓废的风气,让创作者回归晋唐那种自然朴素、高雅脱俗的格调,回归一种真。就像文学领域唐宋八大家提倡的古文运动,追求以前的那种朴实文风,重视写真情实感。为什么返璞呢?其实就是为了归真。我经常说张宝珠是一个“真”人——有真性情,在艺术上也求真。当他寄情于笔墨的时候,就是他无拘无束、返璞归真的时候。因此,张宝珠的话也体现了内心的真实,这便能够达到古意,实现了“近古”。

我们现在有一些国画学生常常思考:拜师学艺要从哪里学?我总说,不要老师画了松柏,就单纯去学老师画松柏,那样只是追求外像形似,应该学他的内心。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不要学老师,要学老师的老师。”我年轻的时候理解“学老师的老师”就是“学传统”,如今,我有更深一点的理解——“老师的老师”就是丰厚的中国文化,追到根本而言,就是众多优秀文化创作者所凝结的真诚。从张宝珠的画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作者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

原标题:笔力扛鼎 大气真诚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8日 第 22 版)

来源:陈玉圃

编辑:隋心怡(实习)、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责任编辑:乔妙妙
  • 宝珠
  • 陈玉圃
  • 文化
  • 艺术
  • 泰山
  • 美术
  • 画家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