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自然主义诗人江非诗集《大地为万物彻夜生长》首发式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活动围绕“有情人写有情诗”主题展开,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诗人黄礼孩与诗人江非畅谈人当如何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诗人及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探索自然与生命关系的诗性之作面世。活动由本书编辑王璠主持。
《大地为万物彻夜生长》精选了江非141首创作于2021—2024年之间的诗歌,以及少数2021年前的代表作。诗集分为“好的邻居”“柴木与斧柄”“剩余之物”三辑,其中有具体的乡村生活经验,也有抽象的关于生命、死亡、语言、思想的思辨与诘问。这些诗纯粹、温润、质朴,展现了一位诗人内心的整一节奏。
作为“自然主义”代表诗人,江非将眼光投注于动物、植物、田野自然和人的内心与生活,时间流淌在这本诗集的字里行间。他在记忆与日常里捡词语,用悲悯的心灵写出关心人类的诗篇:“人活着,人希望,人在孤独中相爱”。
用朴素的语言吟诵最真挚的情感,江非的诗歌总能直达你的心灵深处。谢有顺在现场分享道,诗歌的本质是将对生活和自然的触觉带回来,江非的诗歌通过对平凡动植物的凝视与劳作场景的书写,实现了对生命本真的还原。他笔下卖柴人坐在柴捆上的意象,并非简单的田园怀旧,而是以微小个体经验抵达普遍生命认知的探索。
黄礼孩曾言诗歌是“与泥土交谈”,是“在深渊之上铺展彩虹”的信仰之举。他也表示,这种探索有助于在算法吞噬人性的时代重新擦亮被遮蔽的生存实感。江非的诗,是从土地深处生长出的语言根系,他的书写既是具象的,又蕴含意象美,他的“平墩湖”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一个时代乡土中国的精神标本。
江非向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25年诗歌写作的经验和历程。他说,25年来,他从山东老家的‘平墩湖’,到临沂市,又到海南澄迈县,再到海口市,历经了多种生活方式的交替,人也从精力充沛的青年时代,日渐进入齿废舌钝的老年时期。“从25岁到50岁,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好的岁月,但现在来看,基本是虚度了。回看人生,仿佛就是一条溃败的直线。其间,唯一对个人有所安慰的,是至今尚未放弃少年时代就已形成的写诗这个业余爱好。”
江非坦言,自己从十一二岁写下第一首习作,至今已有40年了。偶尔提笔写几首诗,已经成了生活的习惯,或者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个人是与时代、世界紧密相连的,个人之外的更大的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他个人的写作——让他从不同的侧面去冥思、凝视人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也促使着他保持着写诗这个爱好的,并不是这些不断变化的东西,而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
于是乎才有了“有情人写有情诗”,才有了像《大地为万物彻夜生长》这样的存在,他在这本诗集里,用诗歌关注劳作、生命和存在。正如本书编辑王璠所言,江非是一个有着鲜明诗人之心的创作者,他敏感、慈悲,永远在追寻情感的真,永远在探寻永恒的命题。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能够打动我们的原因。
江苏凤凰文艺副总编辑李黎说,江非的诗歌属于人人可以看得进去的诗歌,无论是江非的用词和语法,还是他所写的事物与情绪,都是人人可以理解的、人人都拥有的。因而,读江非的诗,可以让心静下来,沉下来。我们希望《大地为万物彻夜生长》能抚慰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撰文 吴凤思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