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惊雷炸响,全国碳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

2025年08月26日 20:54:48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推动建设一个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意见》出台,既处于国内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双碳”工作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也处于绿色贸易壁垒加速显现的外部环境之下。此文件的发布如惊雷炸响,不仅吹响了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号角,更是吹响了碳达峰碳中和进攻的号角。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它的美妙之处就在于用市场手段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行政难题。

笔者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碳市场的20年发展,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12年底第一承诺期到期,我们遵循的是国际碳减排规则,这段时间中国为《京都议定书》规则下的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贡献了约60%的碳减排量(CER)。从201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碳减排试点,我们选了七个省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这七个试点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代表了中国东部和中国中西部,代表了工业地区和非工业地区,代表了大型城市和中性城市,代表了沿海和内地等,试点城市样本的选择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2014年全部试点地区碳市场进入运行阶段一直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各个试点地区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价格剧烈波动、比如数据造假、比如核查不明确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均被各个试点地区一一化解,同时各个地方也在努力创新,探寻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地方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例如北京通过碳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园区以及全民碳普惠,并带动周边河北省的低碳发展。湖北武汉市通过碳试点建设,创新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逐步创立了中国中部碳金融中心的城市新名片。

因此经过10多年的试点,中国碳市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与方法,是时候厚积薄发了。

“十五五”时期,中国各地区将陆续迎来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紧迫任务紧张,要想如期完成碳中和,促使中国可持续发展,那么碳市场的指挥棒作用至关重要。

《意见》明确了碳市场的主要目标及路线图,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凸显了国家建设全国碳市场的效率、效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对于碳配额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并且明确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否则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将会逐步增加。

对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意见》明确加快方法学开发,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规范自愿减排项目开发,拓宽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场景。这会极大促进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

对于碳金融,《意见》明确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对于交易主体,扩展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交易主体扩大,并允许自然人参加,这会极大促进碳市场的流动性,会使碳市场逐步释放明确有力的价格信号,真实体现碳资产的价值,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中枢作用。

总之,全国碳市场建设起步非常稳健、四年来稳运也非常稳定,接下来就是要建设成全民全行业积极参与的碳市场,使之成为“双碳”工作的指挥棒,推进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处王稚晟吴宏杰)

责任编辑:朱兵
  • 碳排放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