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连绵的雨水裹挟着热浪席卷而来。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的广袤烟田里,绿意翻涌,生机与挑战并存。一场场大雨过后,泥泞的土地上,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其间——他们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的志愿者服务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书写担当,在风雨中为烟农撑起一片晴空。
暴雨中的“排水保卫战”
8月10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临沭县玉山镇水官新村的烟农袁德山心急如焚。他家15亩烟田地势低洼,积水已没过烟株根部。“再不排水,这一季的收成可就全完了!”年近七旬的袁德山抓起铁锹冲进雨幕,试图挖通排水渠。可烟田泥泞湿滑,他几次踉跄,险些跌进泥坑。
天刚蒙蒙亮,志愿者服务队便冒雨赶来。队长孟刚一眼看到袁德山浑身泥泞、瘫坐在田边的模样,立刻上前扶住他:“袁叔,您去旁边歇着,这儿交给我们!”队员们迅速分工:有人挥锹深挖排水沟,有人肩扛沙袋加固田埂,还有人紧急调来抽水泵,加快排水速度。雨水打在脸上,汗水浸透衣衫,但没有人停下。
“渠口堵了!”队员刘春潮突然喊道。只见倒伏的烟秆与杂物卡住排水口,水流倒灌,险情加剧。孟刚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跳入积水中,徒手清理堵塞物。他的手臂被划伤时动作未停,继续弯腰疏通。排完积水后,望着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烟株,大家又开始给烟株培土扶正。一些烟苗地处沟边,不易固定,他们便找来竹竿和绳索,将竹竿插入地面作为支架,再用细绳系在竹竿上来加固。经过4小时的奋战,积水终于退去,烟株在晨光中挺直了腰杆。
望着恢复生机的田地,袁德山眼眶泛红:“要不是你们,我这把老骨头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队长孟刚笑着回应:“咱们都是一家人,您安心种好烟,其他的交给我们!”
抢修“生命路”的深夜行动
暴雨未歇,警报再起。8月10日当晚,志愿者李佃生刚帮完其他烟农排水,又接到玉山镇袁黄峪村村主任袁明会的紧急求助:“生产路塌了!抢采的烟叶运不出去!”
放下电话,服务队火速集结。夜色如墨,手电光束划破雨幕。他们扛着沙袋、铁锹,奔赴袁黄峪村塌方现场帮助村委抢修道路。路面塌方处足有3米深,雨水还在不断冲刷,路边的几棵小树也被连根拔起。烟农袁长春急得直跺脚:“这路是咱村运烟的命脉,要是修不好,烟叶全得烂在地里!”
“必须连夜抢通!”孟刚果断决策。队员们迅速分工:石块填基、木板搭桥。可石料不足,众人焦急。袁长春灵机一动:“我家老宅塌了,石头还能用!”“搬!”一声令下,10名队员冒雨往返两公里,在废墟中一块块搬来碎石。张勇抬石时滑倒,膝盖重重磕地,却咬牙爬起:“没事,继续干!”
凌晨六点,曙光初现,临时便道终于抢通。当满载烟叶的拖拉机缓缓驶过,袁长春对着满身泥泞的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你们就是俺们的及时雨!”
轮椅边的“特殊采收队”
7月23日清晨,玉山镇李庄村烟农李青利在田里干活时不慎摔伤腿部,痛得脸色煞白。邻居发现时,他正挣扎着要爬起来继续采烟:“今天必须把这片烟收了,明天就下雨,烤房也早排上了档期……”
得知消息后,志愿者服务队赶紧制定“助收方案”。次日清晨,12名队员带着采收工具准时抵达烟田。李青利的女儿李小慧红着眼圈拦住他们:“我爸不让说,怕麻烦大家……”队长孟刚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傻姑娘,抢采保守就是现在最大的事!”
一场无声的“爱心采收”悄然展开:采收组负责快速采下烟叶,运输组用卡车将烟叶运至烘烤房,技术组负责编杆、装炉。李青利坐在地头轮椅上,听着地里“咔嚓咔嚓”的采收声,急得直拍扶手:“让我去看看!”小慧硬把他按回座子上:“爸,您就安心养伤,他们比您干得还快!”
不到中午,20亩烟叶已全部采收完毕。但新问题来了:烤房的温度控制需要经验,李青利是村里唯一的“老师傅”。刘春潮蹲在李青利身边问:“李叔,您能电话指挥吗?”李青利眼睛一亮,立刻撑起身子,对着手机喊:“温度再调高2度!对,就这样!”
连续几天,队员们白天采收、运输、烘烤,夜晚轮流值守烘烤房,观察、控温、记录数据,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次突遇温度骤降,他们冒雨驱车数公里买来大功率鼓风机,浑身湿透也顾不上换衣,直到炉温稳定才松了口气。在烟叶初分、预检、打包、储运各环节,志愿者全程协助。当孟刚再次登门探望时,李青利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哽咽:“我摔了这一下,地里活全靠你们……”孟刚微笑着回应:“您养好伤,明年咱们一起种出更好的烟!”
在这片被雨水浸润的土地上,志愿者服务队用双手托起了烟农的希望,用行动诠释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他们虽无血缘之亲,却以行动编织出最真挚的情谊纽带。没有豪言壮语,却用点滴付出汇聚成光。正如烟田里茁壮成长的烟苗,这份守望相助的情谊,终将在岁月里沉淀成最温暖的收获。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