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重磅召开,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的广泛关注。
“我住的城市未来会更宜居吗?”“老人孩子能得到更好照顾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吗?”……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以清晰的规划、具体的举措回答上述问题,勾勒出未来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的幸福图景。
《意见》提出,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意见》内容,带您提前“解锁”未来城市的新模样。
发展更均衡 任务更明确
“以后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希望生活都能更有奔头。”这是不少人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期待,而《意见》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力——打破城市“各自为战”的格局,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体系,让不同规模的城市都能找到精准定位。
在城市群发展上,《意见》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则向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发力。同时,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将迎来新调整:不再盲目扩张规模,而是“瘦身强体”。《意见》提出,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存在感”会更强。《意见》要求,推动中小城市结合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保障更到位 生活更舒心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意见》发现,市民关心的民生“小事”被一一提及,更被纳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部署。
比如住房问题。根据《意见》,接下来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不仅要建安全、舒适、绿色又智慧的“好房子”,还会推进城中村、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一老一小”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感。加快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意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城市生活会更“绿”。《意见》把“绿色低碳”贯穿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生活方式上,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持续推进“光盘行动”。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在出行方式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意见》还要求,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推进绿地开放共享。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这意味着,城市将会建设更多口袋公园、绿道,出门就能见绿,黑臭水体不复存在,河边、湖边会出现更多休闲好去处。
文化更出彩 治理更“聪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既是市民精神生活的“养分源泉”,也是推动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也正因如此,城市的“文化记忆”必须要好好保护。《意见》提出,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城市文化遗产普查调查制度,开展老城及其历史街区专项调查。
除此之外,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将更加丰富——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城市文化设施。优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动漫、影视、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
“办事不用跑断腿,问题能及时解决”,这是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期待。《意见》提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数字化”方式的加持,有望让城市治理更“聪明”,服务更高效、贴心。
从均衡发展到民生保障,从文化传承到智慧治理,《意见》勾勒的未来城市图景,每一笔都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可以期待的是,随着这些举措逐步落地,我们的城市将不仅是发展的高地,更是幸福的港湾。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