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照金,山峦叠翠,红旗招展。
“刚下过大雨,台阶上要好好清理,防止把游客滑倒了!”9月6日一大早,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景区安保队队长余小强穿上藏蓝色的制服,和同事们沿着步道巡查。
今年46岁的余小强,土生土长于照金薛家寨下的田峪村,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更刻进了他家一代代人的基因里。
“当年我只有7岁,你太爷就让我给红军战士送饭……”余小强的童年记忆里,总是少不了爷爷坐在坑头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画面。
远眺薛家寨,山势高耸,四面峻绝,壁立千仞。上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英勇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余小强的曾祖父余得海是照金革命历史的亲历者。时间拨回到9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时年40岁左右的余得海冒死救助革命家,给他们送信送粮送药,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全家人更是经常与红军战士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那太爷爷为啥不怕死,去救红军呢?”小时候的余小强经常问爷爷。
“你太爷爷说‘红军宁可饿肚子,也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他们是咱们的大恩人’。”爷爷的回答一直印在余小强的心里。
这段红色记忆没有随着时间而流逝,反而顺着一代代人的讲述,成为了余家最硬的“传家宝”,更是成了“撬”起好日子的精神支点。
过去,照金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也没什么产业,一年到头仅能靠几亩薄地过活。余小强只好把父母和妻儿安顿在家中,自己外出到煤矿打工。
改变始于2012年。随着照金及周边景区的开发,红色旅游逐渐火了起来,各类企业“飞”进山沟沟。余小强满心欢喜回来,在薛家寨景区找到了一份工作。2023年,表现出色的他又被调到照金景区的安保队。
自从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余小强的生活一路高歌猛进:他每天按时上下班,公司还给缴纳社保,每月工资到手4000多元;妻子在薛家寨景区门口开了一间小商店,还顺带给游客讲一讲红色革命故事。一年下来,加上其他收入,两口子能挣十几万元,跟以前余小强一个人挣钱相比,多出了两三倍,日子再也不用过得紧巴巴。
2022年,余小强在田峪小区买了房子,全家人搬进新居。“从80年代土窑洞到90年代的砖木房,再到如今水电气暖全通的三室一厅,家里住房大变样。这放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就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余小强的父亲眼底满是欣慰。
曾祖父余得海用生命守护信仰,爷爷和父亲给后辈讲述红色故事,余小强立足岗位守护老区的安宁与繁荣。余小强一家四代的传承,见证了这片红色土地从烽火岁月到幸福生活的变迁。
9月3日上午,余小强和同事们一起收看了九三阅兵直播,那刻的激动心情让他难忘。“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照金人,我要守护好革命先烈扎下来的红色根脉。”余小强说,现在两个儿子耳濡目染,经常给身边人讲述他们的红色家风故事,他也想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进一步学习研究照金精神,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余小强一家四口。
“秋风今又起,换了人间”。如今的照金镇区,条条柏油公路直通村组,水电气暖网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超市、银行、学校、医院等民生保障齐全完备;群众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式楼,茶余饭后时,跳起广场舞;和余小强一样,很多村民从“靠天吃饭”实现“家门口挣钱”,一只只“金凤凰”飞回农门,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近年来,照金秉持“红色教育引领、产业项目强基、文旅生态赋能、老区百姓富裕”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投资,着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红色教育、冰雪经济特色产品,增加户外露营、休闲康养、商贸服务等新业态、新场景,红色资源和文旅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
夕阳西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前还有很多游客。红色的根脉,在照金扎得深,也长得旺。未来,会有更多像余小强一样的接力者,让照金精神在传承中焕新,在奋斗中发光。(来源:铜川日报、文明铜川)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