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田房村的古茶园青翠欲滴,茶农们在合作社指导下精心管护茶树。这幅生机盎然的景象,让已结束驻村、回到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的庾仁庆倍感欣慰。
两年前,正是他带着组织的嘱托来到这里,和当地村“两委”将一片沉寂的古茶山点化为富民强村的希望田野。更可贵的是,这段充满泥土芬芳的经历,正滋养着他服务卷烟零售户的新征程。
2022年,初到田房村的庾仁庆,面对的并非诗意的茶山画卷:古茶树虽宝贵,但管理粗放、茶树老化;茶农单打独斗,议价力弱;缺资金技术,好茶贱卖;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彼时“守着‘金叶子’,过着‘紧日子’”是村民的叹息。
庾仁庆正在参加“绿美乡村”改造工作。(罗明辉 摄)
“产业不兴,振兴无根。田房的出路,就在这茶山上!”庾仁庆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寻访家家户户。然而产业发展的首要难题是资金。田房村党总支书记罗明辉满眼深情地说道:“作为县烟草专卖局派驻干部,他发挥‘桥梁’作用。白天泡在茶园跟农户聊,晚上写报告,把古茶的好处和村里的发展点子落到纸上。”他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多次往返于田房村与县烟草专卖局之间,反复沟通汇报,争取支持。
从2022年到2025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连续4年针对田房村有机茶园建设项目共捐赠55万元。这笔“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资金的支持,田房村村“两委”和庾仁庆立即行动——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技术专家,组织茶农培训,提升管护水平。他们明白,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借鉴先进经验,他和田房村村“两委”牵头组建了6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
如今,田房村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已实现标准化管理,带动周边连片开发,2025年田房村茶产业总产值仍预估达1000万元左右,辐射效应显著。
庾仁庆在有机茶园采茶(马宁琦 摄)
2025年,圆满完成驻村任务的庾仁庆回到了熟悉的营销岗位。人虽离开,却心系茶山,七百多个日夜的基层经验已融入血脉。他敏锐发现,服务茶农与卷烟零售户虽领域不同,核心逻辑相通——“组织起来,精准赋能”。
田房村茶产业能发展起来,组织合作社是关键。面对部分零售户经营分散、能力参差、抗风险弱的现状,他借鉴合作社“抱团取暖”经验,引导成员在规范经营、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店面提升等方面互帮互助。“就像茶农联合才有议价权,零售户也需要平台提升竞争力。”庾仁庆解释道。
驻村练就的“精准滴灌”也用到了服务上。他更注重沉到一线,对困难零售户“一户一档”分析,利用驻村协调资源的经验,积极对接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进行“一对一”帮扶。他笑着说道:“在村里要精准识别需求;在终端,同样要找准痛点,帮到点子上。”
在田房,庾仁庆俯身为桥,唤醒古茶资源,让茶香成为致富希望。2025年,他被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驻村书记”。
从茶香田房到服务客户,岗位转换,庾仁庆服务基层、推动发展的初心炽热不变。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局负责人鲍连忠评价:“他将驻村沃土汲取的养分转化为服务零售户和终端建设的新实践。”
“驻村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终端建设,真谛都在扎根基层,了解真实需求;用心用情,解决迫切问题。”庾仁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烟草系统一名普通党员的责任担当。他的故事,如田房古茶般,在普洱山水间,在“金叶”脉络里,持续散发沁人芬芳。文/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马宁琦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