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豫西大地烟叶飘香。正值采烤旺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烟田里,一片丰收在望的繁忙景象。为了守护好乡亲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防止被不法烟贩坑骗,切实保障烟农利益,三门峡市陕州区烟草专卖局提前部署,加强烟叶非法流通专项整治,深入烤房群、走进农户家,开展了一场守护烟农“钱袋子”的专项保障行动。
普法宣传进烤房 护农惠民“零距离”
“老乡,歇会儿吧,来看看这份通告。咱们辛辛苦苦种的烟叶,一定要交到咱烟站,可不能让烟贩子骗了去!”清晨的陕州区烤房群外,烟草专卖执法人员郭兵兵正热情地向刚出完第一炕烟的烟农们发放宣传资料。
放眼望去,从密集的烤房群、各烟站大门,到重要交通要道,一张张醒目的“严厉打击非法收购和运输烟叶行为”的举报通告已然全面覆盖。“我们这次张贴工作做到了‘三个100%’——烤房群百分百覆盖、烟站门口百分百张贴、重要路段百分百到位。”郭兵兵指着刚刚贴好的通告介绍说,“要让这些通告真正发挥作用,成为震慑违法分子的‘警示牌’和提醒烟农的‘放心符’。”
“以前总觉得这些通告就是走个形式,没想到这次贴得这么广,讲得这么细。”正在整理烟叶的王大叔指着不远处新贴的通告说道,“连我们这种偏远的烤房群都贴上了,工作人员还专门来讲解,连烟贩子常用的骗人手法都给我们讲清楚了,这下心里有底了。”
宣传小队还创新工作方法,趁着烟农编烟、出炕的休息时间,在烤房旁开设“移动普法课堂”。队员小张一边帮烟农整理烟叶一边介绍:“这样既不耽误大家干活,又能把政策讲透。”这种“上门服务”式的宣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烟农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咨询,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到处都能看到通告,随时都能问到政策,这样的宣传我们欢迎!”一位老烟农笑呵呵地说,“工作人员讲得明白,我们听得清楚。种烟要守法,卖烟要走正道,这个道理我们记在心里了。”
紧盯第一炕烟,严把源头关口
“各位乡亲,第一炕烟主要是质量不够好的下部烟,咱们要按照技术要求来处理,不能因为舍不得而因小失大啊!”在各个产烟村,这样的提醒不绝于耳。根据往年经验,第一炕烟由于多是质量较差的下部烟,烟农往往不舍得丢弃处理,烘烤后很难达到收购标准,极易流入非法渠道。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三门峡市陕州区烟草专卖局的专卖人员早早行动起来,紧盯“第一炕烟”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坚持关口前移、露头就打的原则,就是要形成严打首例的震慑效果。”一位正在烤房巡查的专卖人员表示。他们加强了对第一炕烟的巡查频次,耐心向烟农解释不合格烟叶的危害,指导烟农做好分类处理,从源头上杜绝质量不达标的烟叶进入市场。
为了确保废弃烟叶得到规范处置,该局还特别加强了废弃烟叶管理。“我们对每一批处理的废弃烟叶都建立了详细台账,要求做到有照片、有记录、有签字确认,确保处置过程可追溯、可核查。”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向烟农展示台账样本。这项措施既让烟农感受到了监管的严肃性,也有效防止了废弃烟叶流入非法渠道。
创新工作机制,压实监管责任
“这份新出台的管理办法就像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陕州区李村烟叶工作站站长刘聪慧指着刚刚下发的新规说道。面对烟叶监管的新挑战,三门峡市陕州区烟草专卖局创新推出《“专烟协同”烟叶非法流通综合治理管理办法》,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
这套办法将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人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管什么、怎么管。”一位从业多年的烟技员感慨道,“烟叶部门负责源头管控,要当好‘田间卫士’,守护烟叶生产全过程;专卖部门则要当好‘市场警察’,严厉打击非法流通行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最让基层工作人员称赞的是那份精细化的考核奖惩方案。“干得好有奖励,出问题要担责,这样大家都有干劲、有压力。”一位烟站站长指着考核细则说,“比如对成功查处大案要案的团队给予重奖,对发生烟叶外流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惩处。这套机制既体现了管理的力度,又不失温度。”
深入农户走访,精准化解风险
“老哥,今年这第一炕烟出得怎么样?家里还有多少烟叶没交售?”傍晚时分,包村职工小刘和专卖稽查队员老赵又来到了种烟大户李师傅家。这已经是他们这个月第三次上门了。
“你们来得正好,正想问问呢。”李师傅连忙拿出自家的烘烤记录,“这一炕烟叶质量不太理想,正发愁该怎么处理。”小刘仔细查看记录后,耐心解释道:“这些达不到标准的烟叶一定要按规定处理,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废弃烟叶处理流程,会全程帮助您做好登记处置。”
针对像李师傅这样的种植大户和历史违规户,工作人员开展重点约谈,签订规范承诺书。“工作人员经常来我家,不仅讲政策,还帮我们算经济账、法律账。”李师傅说,“他们帮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把不合格烟叶卖给烟贩子,不仅价格低,还要担风险;按规定处理虽然有些损失,但省心放心。”
这种“一对一”的精准监管方式,既体现了执法的严肃性,又充满了人情味。“我们不仅要管,更要帮。”包村职工小刘道出了工作心得,“要站在烟农角度想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大家的理解和配合。”
如今,走进陕州区的产烟村,经常能看到工作人员与烟农促膝长谈的场景。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诚打动烟农,真正把监管工作做到了“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制度防+人防+技防”的立体监管网络,让烟农安心种烟、放心卖烟,全力守护着陕州烟叶的“黄金”招牌。(胡楠楠)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