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教育新生态——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看见未来教育的模样

2025年09月10日 14:34:34 来源:中国城市网

当 89 岁的中科院老科学家与一年级孩童共仰五星红旗,当奥运冠军的拼搏故事与普通学生的日常奋斗同频共振,当高校资源、社区力量、家庭智慧与校园教育深度交融 ——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以下简称 “陈经纶分校”)2025 年新学期开学典礼的现场,我们看到了一幅超越传统校园边界的教育图景。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中国基础教育探索 “协同育人新生态” 的生动实践,让人们得以窥见未来教育应有的模样。

image.png

一、精神传承: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成长的 “精神坐标”

“郭永怀先生当年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写文章,是为了培养中国的力学人才’。” 开学典礼现场,89 岁高龄的陈玉民教授缓缓开口,这位郭永怀与李佩先生的亲传弟子,将 “两弹元勋” 的故事轻轻送入孩子们心中。台下,467 名一年级新生攥着小国旗,眼中满是好奇;787 名初一新生挺直脊背,试图从老人的讲述里读懂 “家国” 二字的重量。

image.png

作为中科院力学所等离子体研究室原主任,陈玉民教授带来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当年我们 6 个跟随郭先生参加讨论班的学生,后来有 4 人当选中科院院士。” 他对着孩子们叮嘱,“想做大事,先学做人 —— 对国家真诚、对同学团结、对知识敬畏,这是郭先生教给我们的,也是我想告诉你们的。”

image.png

这样的精神滋养,早已融入陈经纶分校的育人基因。学校全国首创 “郭永怀班”,依托九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培育贯穿小学至初中阶段。此次开学典礼上,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秘书长、郭永怀夫人李佩的秘书李伟格教授,正式受聘为学校 “科学副校长”。她指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告诉孩子们:“这红色里,藏着郭永怀先生用生命守护科研资料的赤诚 ——1968 年飞机失事时,他用身体紧紧护住核试验数据,资料完好无损,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image.png

为了让精神传承更可感,学校还将原创短剧《爱在天际》搬上舞台。当学生演员演绎出 “郭永怀与李佩的家国深情”“科学家以身许国的决绝” 时,不少师生红了眼眶。该剧作者、中国影视舞台剧领域专家喻柏杨教授说:“把郭永怀的故事交给孩子演绎,就是希望科学家精神能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 这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照亮成长的‘精神坐标’。”

二、成长赋能:让多元榜样照亮奋斗的 “现实路径”

“一套 3 分钟的花样游泳动作,我们要在泳池里重复上千次,同一个手臂角度练到肌肉形成记忆,水下憋气精准到秒。” 巴黎奥运会女子花样游泳金牌获得者常昊的分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现场学生听得格外认真。这位从北京走出的奥运冠军,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拆解了 “梦想成真” 的核心密码。

备战巴黎奥运会期间,常昊意外受伤,下巴缝了 3 针,医生建议 10 天不能下水。“但我们是集体项目,我不想因为自己拖后腿。” 她回忆,拆线后第 2 天就回到泳池,“教练说,挫折就像水里的阻力 —— 你越怕它,它越阻碍你;你敢对抗它,它反而能帮你练出更强的力量。”

image.png

榜样的力量不止于体育赛场。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教授,为学生们带来了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的思考。“成为创新人才,需要四个关键词:博学、激情、勇气、使命。” 他指出,“优秀是满足既定标准,而创新是打破常规 —— 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只要方向对,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 这番话,与学校 “电机未来课程体系 3.0” 的理念不谋而合。据校长马洪强介绍,该体系涵盖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技术与健康、实践与创新四大领域,“我们不培养‘标准化人才’,而是为每个孩子搭建‘发现自己、突破自己’的平台。”

image.png

image.png

数据印证了这份努力:2024-2025 学年,学校学生获奖人次突破 3000,金鹏机器人社团斩获世界亚军,小学新韵打击乐团拿下 4 项全国金奖;2025 年中考,82 人升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14 人考入北京中学,385 人次斩获单科满分。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 “多元成长” 的坚守 ——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

三、生态构建:让校家社协同织就育人的 “立体网络”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在陈经纶分校的实践中,这句话被具象化为一个个扎实的行动。

开学典礼上,东湖派出所副所长何坤、南湖派出所副所长张雪受聘为学校 “法制副校长”,朝阳区交通支队亚运村大队民警陈殿宝担任 “交通安全副校长”。“以后我们会定期进校园,教孩子们识别危险、保护自己。” 何坤副所长说,派出所还将与学校合作开展 “安全实训课”,让孩子们在模拟场景中学习 “防拐骗”“交通安全” 等技能。

image.png

社区力量的融入,让教育的边界进一步延伸。东湖街道东湖湾社区党委书记董晶晶介绍,社区已连续 5 年开展 “红 16 家校社公益成长计划”,“孩子们可以参与非遗传承、科普探索、社区服务等活动 —— 比如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剪纸,到敬老院为老人读报纸。” 这种 “课堂 + 社区” 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责任” 与 “担当”,去年有 120 余名学生通过社区实践获得 “朝阳区优秀青少年” 称号。

家长的角色,也从 “教育旁观者” 转变为 “成长合伙人”。典礼上,王凯、杨柳青等 6 位家长被授予 “家校共育领航者” 称号,组成 “金牌家长团”。其中一位家长还从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现场,协调转运来专业音响设备,让典礼音效格外清晰。“我们家长要和学校一起,托举孩子的梦想。” 这位家长的话,道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目前,学校已建立 “家长资源库”,200 余名涵盖医疗、科研、艺术等领域的家长,定期进校园开设 “职业体验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不同行业的魅力。

image.png

社会资源的注入,更让教育的可能性不断拓展。朝阳区体育局局长冯长林为学校授 “足球篮球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牌匾,并赠送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签名球衣。“朝阳女足为国家队输送了 3 名现役队员,希望未来在国家队里,能看到陈经纶分校学生的身影!” 冯长林表示,体育局将派专业教练进校园,开设兴趣班、组织赛事,让 “健康第一” 的理念落地生根。

四、未来展望: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探索教育本质

面对 AI 时代的教育变革,陈经纶分校没有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是保持着清醒的思考 —— 技术是工具,人的成长才是目的。

学校的 “融创课堂”,正是技术赋能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 AI 学情分析系统,老师能实时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薄弱点:为几何薄弱的学生推送个性化习题,为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匹配分级材料;借助 VR 技术,学生能 “走进” 金字塔、“观察” 细胞分裂,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

但技术从未取代教育的本质。在 “郭永怀班” 的课堂上,AI 设备与手写实验报告共存,虚拟研学与中科院实验室实地探访结合。“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技术、又有温度的人。” 马洪强校长说,学校的探索始终围绕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的初心 —— 技术赋能是为了让教育更精准,精神传承是为了让成长有方向,协同育人是为了让未来有支撑。

image.png

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迅在典礼上评价:“陈经纶分校将大思政、大艺术、大科技、大体育融入开学第一课,让仪式变成了‘浸润心灵的实景课堂’。这是对‘协同育人’的生动诠释,也是未来教育应有的样子。”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承载着育人新思考的开学典礼,之所以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教育影响力,正源于其背后跨领域、高层次的嘉宾阵容 —— 本次活动汇聚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多领域重磅力量,不仅凸显了 “校家社” 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更让不同领域的智慧在校园里碰撞出教育的火花。学校特邀的重要嘉宾中,既有 “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 秘书长、郭永怀夫人李佩秘书、新任学校科学副校长李伟格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等离子体研究室原主任、郭永怀与李佩亲传弟子陈允明教授这样深耕科研与教育传承的学者;也有中国影视与舞台剧领域专家、《郭永怀传》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郁百杨,用文艺力量传递科学家精神;还有巴黎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常昊,以运动员的拼搏经历为学生注入成长力量;更有人民德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迪、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教授等,从德育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等维度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image.png

嘉宾代表。

image.png

嘉宾代表。

image.png

当开学典礼在小学合唱团《少年中国梦》的歌声中落幕,孩子们挥舞着小国旗,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在陈经纶分校的校园里,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唤醒;不是标准化的批量生产,而是个性化的精心培育;不是围墙内的孤军奋战,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搭建的成长平台。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不同层面的力量,如同星辰般环绕在学生成长的轨迹周围,共同构成了 “校家社” 协同育人的璀璨图景。

image.png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在陈经纶中学分校,教育不再是 “为未来做准备”,而是成为 “当下的美好生活”—— 孩子们在科学家精神中树立志向,在榜样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多元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协同支持中稳步成长。这里的探索,或许正是中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以精神为魂、以榜样为灯、以协同为网、以创新为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而这种汇聚多方智慧、打破领域边界的育人模式,也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吴迪)

责任编辑:尚瑞琳
  • 郭永怀
  • 李佩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