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场主论坛,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北京首钢园隆重举行。论坛以“科技领航启新程,智绿融合创未来”为年度主题,秉持“服务‘ 双碳’目标、服务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服务美丽世界”永恒宗旨,汇聚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院士专家、政府代表、企业领军者,共商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双碳”目标落地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郭承站,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心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侯立安,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院长刘文清,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管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洪强等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院士专家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协同治理展开深入研讨。
锚定“双碳”目标,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刘振民在致辞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他介绍,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年来成效显著:2025年7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21.7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近六成;光伏、风电装备产量分别占全球80%、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领跑世界。面对全球气候共识减弱等挑战,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CCUS等关键技术;二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能力。
韩耕分享了北京绿色低碳实践。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2024年碳市场平稳运行11个履约周期,85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配额清缴,碳价达每吨110元,居全国地方碳市场首位。未来,北京将通过108项具体措施统筹污染防治与低碳发展,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为全国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吴丰昌在发言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动力。他表示,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已达18%,光伏、风电装机量全球第一,但高耗能产业占比仍较高,需聚焦三大方向发力:一是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原创性技术突破;二是参与政策咨询,为科学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三是培育青年人才,为“双碳”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聚焦关键领域,破解产业转型难题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院士围绕能源转型、数智赋能、污染治理等核心领域,深入剖析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精准指引。
侯立安作为主旨报告环节主持人,回顾论坛历程:前三届论坛已有45位两院院士贡献智慧,成为服务“双碳”目标的高端智库平台。他强调,生态环保产业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减污-降碳-增绿”协同发展。
马永生在主旨演讲中系统分析了石油石化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他指出,全球能源消费正呈现“增速趋缓、中心东移”特征,未来五年石油仍占能源结构主体,但交通领域消费负增长,工业化工原料需求成为主要增量。中国“十五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将从4%降至2%,碳排放预计在未来五年中期达峰,分化源于化石与非化石能源“此消彼长”及石油原料化利用。在实践层面,他表示,国际企业已形成多元化转型路径:道达尔聚焦绿电业务并布局非洲、巴西新兴市场;埃克森美孚以CCUS和生物燃料为核心推进渐进式转型。国内企业中,中国石化推进碳达峰八大行动,其中齐鲁石化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技术获高度评价;荣盛石化等民营企业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针对转型挑战,他建议以“能效提升、结构优化、技术革命、市场机制”为四大抓手,优化政策设计避免“一刀切”,培育“工艺+碳管理”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内外标准衔接统一。
任洪强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水处理装备制造业需以“数智化”破解发展瓶颈。结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他提出“五化”赋能路径:设备研制模型化,通过数据源与AI大模型优化参数设计;设计过程模块化,开发通用与非标设备设计软件;制造过程数字化,实现全流程柔性生产;运维智慧化,构建数据采集-预警-远程监控体系;装备功能自进化,通过模型迭代实现自主调节。他透露,团队已积累8年水处理装备大数据,可实现污水处理单元、工艺的精准模拟与评估;在标准化车间建设中,通过模块化分解与混线生产,解决了水处理装备“非标化”难题。未来将推动“自进化智慧智能体反应器”研发,形成适配中国国情的装备与标准体系。
刘文清在主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AI赋能大气监测的创新成果。他指出,中国PM2.5浓度已从2013年7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9微克/立方米,但距2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仍有差距,碳中和需削减90%碳排放,任务艰巨。光谱学技术凭借高灵敏、实时在线等优势,成为大气监测核心手段,且硬件已实现100%国产化。目前我国4颗大气监测卫星组网运行,与欧共局算法相关性超90%,可通过AI重建云雾遮挡数据,实现陆地全覆盖逐小时污染物分布监测;无人机载荷可精准监测园区VOCs;2公斤级激光雷达能实现百米级污染物耦合预报与精准溯源。这些技术已在珠三角臭氧治理、化工园区泄漏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提供支撑。
江必新从法治视角为“双碳”目标提供保障思路。他指出,诚信环保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生态安全、国家战略安全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市场存在的规则缺失、监管滞后、诚信危机、国际标准冲突等问题,他建议构建“1+N”法律体系:修订环境保护法增设低碳诚信专章,制定碳交易管理条例;打造“智慧+协同”监管网络,用AI提升碳违规检出率;建立跨域环保司法机制,对诚信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政企协同发力,探索落地新路径
案例分享环节由张远航主持,他指出,地方与企业实践是“双碳”目标落地的关键。
北京朝阳区投入1.6亿元撬动5亿元社会资本,推动200余家企业转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山东青岛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上合示范区探索“地方经贸+生态环保”新模式;江苏南京江宁经开区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单位增加值碳排放低至0.175吨/万元,培育20家零碳工厂;国能龙源环保建成博鳌零碳岛与泰州50万吨CCUS项目,为行业提供标杆。
张远航表示,北京朝阳、山东青岛、江苏南京江宁经开区等案例,展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支撑”的转型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论坛现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滕建礼发布《生态环保企业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团体标准,明确该标准于9月10日发布、10月10日实施,填补了生态环保行业ESG评价标准空白。此外,论坛还为北京国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颁发3A信用等级证书,吸纳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新会员,并发布行业倡议书,推动形成“尊法、守信、创新、协作”的行业氛围。
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对“双碳”目标实施五周年的阶段性总结。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挑战,中国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转型为抓手、法治建设为保障、国际合作为支撑,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