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之一。面对沙漠与黄河“握手”带来的生态威胁,磴口县通过实施黄河岸线联防联治项目与2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示范项目,探索出“生态修复+产业协同”的治沙新路径,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区。
黄河岸线联防联治:三层屏障锁风沙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33.5公里,其中磴口县刘拐沙头段是风沙入侵黄河的关键区域。该区域沿岸线长6公里、宽11.5公里,总面积10.35万亩,既是乌兰布和沙漠的下风口,也是沙漠与黄河交界的生态脆弱带。
春季的刘拐沙头。
据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介绍,治理目标是通过乔灌草结合的三层防护体系,彻底切断沙漠入侵黄河的通道,使区域林草覆盖度达到75%以上,减少黄河输沙量。2025年计划完成5万亩流沙治理,具体措施包括:乔木“挡沙墙”,在沙丘下补植河柳,巩固1公里长、20米宽的沿河防护林;灌木“阻沙带”,通过工程固沙+灌木造林,构建6公里长、6公里宽的灌木屏障;草本“固沙网”,播撒草籽形成6公里长、8公里宽的植被覆盖层。
磴口县黄河岸线联防联治区。
光伏+生态治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磴口县创新推出“光伏治沙”模式,要求企业将发电与生态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光伏+生态治理”162万千瓦,治理面积约4.8万亩。2025年计划全面建成200万千瓦光伏项目,覆盖防沙林场9.17万亩沙地。
项目采用“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光伏+沙棘”等模式,板下种植耐旱灌木并接种肉苁蓉,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产业跟进、乡村振兴”的循环产业体系。关键创新包括:生态优先设计,光伏板间距扩大至12米,板前沿距地面1.8米,为灌木生长留足空间;科学节水灌溉,利用奈伦湖凌汛水通过管网输送,减少地下水开采;多方共建模式,光伏企业负责发电,县属国企承担生态治理,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本地企业运营肉苁蓉产业。
产业反哺生态:治沙与治穷双赢
据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姜龙文介绍,光伏治沙不仅固住了流沙,更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板下接种肉苁蓉,预计亩产可达80-100公斤,形成高附加值沙产业。此外,项目已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参与劳务工作,人均年增收5000元,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磴口县联防联治区。
未来展望:一体化治理守护黄河安澜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将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水定绿、适地适绿,通过“工程固沙+光伏+产业+农民利益联结”模式,全力攻坚黄河“几字弯”风沙问题,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多“磴口经验”。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