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张丽华:白云生处写人家

2025年09月16日 21:42:10 来源:“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640.png

640 (1).png

《东东峪小景》 张丽华作

640 (2).png

《齐长城风关道口》 张丽华作

艺术家简介:

张丽华,1983年毕业并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院聘画家;中国画《瑞雪》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所主持速写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完成泰山《东君出行图》、济南泉城路《老残听曲》、泰安高铁站《泰山颂》等壁画、雕塑多种设计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等机构出版画集、文集、专著56余种,小说、散文数篇发表于《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等报刊。

画了许多年的风景速写,突然想画点山水,把那些写生的素材变为宣纸上的山水画。

我喜欢人们参与并生活于其间的山水,而非单独辟出来供人赏玩的山川公园。山脚下多了一些“人气”,人在其中居住、行走、耕作,人的活动参与了山水的构成。

北宋画家郭熙说山水画应“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具有与人亲近的温情。古代山水画大致遵循了这种发展意向,它制约着画家不致蹈入空泛的无人之境,不致违背自然物象的浑然天成在尺幅间随意“置陈布势”,而是要对自然心存敬畏。物理物法、画理画法是遵守的必要契约。古人也喜欢游历跌宕险峻的大山大川,但将所见山水搬上画面时总能找到合理的来龙去脉,既符合天然的气象开合,又符合猎奇的心理感应。他们为山水画起的名字大都是以人为中心,虽是“点景人物”,也能看出对人物形貌、关系的具体刻画。山水中的人物,犹如作文之点题,面积上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内容上却是画面的“核”,情感上则是画面的“魂”。人与山有外形和情绪上的呼应顾盼关系,才能让人看后有“恨不能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座位”的感受。

古画谱说不要让画中人沾染市井气,要画得有闲云野鹤般的清气,而我画的是人居住的山水,画中人没了“土味”反倒不可原谅。我不想加可有可无的“乡村一日游”的闲人,人家房舍也不是琼楼玉宇,而是石屋草舍豆棚瓜架式的乡间小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乡下一天天起着小楼,但一种怀旧情结时常萦绕在我们这辈人心头。

由于有了可游可居的规范,画中的细节就有了婉转起伏的依据。我很看中山水画的细节,大气磅礴的建构中不乏细节的填充,比如郭熙、文征明、沈周的画。眼睛在“山水”间顾盼流连,不时能搜寻到耐人品咂的东西,唤起生活中相似的回味共鸣,感受到“卧游”的快意。

把写生的印象综合起来,我想布置一个有人生活其中的山水环境。人在山中不断与环境发生着关系,人间烟火使山和自然、文化景观活了起来。山东大部分山都有这种意象,所以我去攀爬行走时就注意了这种环境的“常理”:山上植被繁茂水木清华,实际是稼穑的春华秋实。山间忙碌的人不是于长假里游览的看客,而是春种秋收的山之主人。石碑、造像、古墓、塔林就坐落在自家田头或院子里,山深处有菜地稼禾,路远处有牛羊踪迹。我在四周静得耳朵发懵的深山里写生时,常常有人挑了水桶或负了锄头、篮子走过。他们闷声不语,一步一个石阶“的的”地从远处走来,冲我笑笑,看看我的画,抬头找找我画中的山,就又“的的”地踱向远处,去照应那几畦糊口的禾苗。这是多么生动鲜活的人与自然的组合,比单独围成旅游点的山景生动多了。

写生时手所盘桓,心无旁骛,画的内容倒能传达物象之万一,但转译为宣纸的山水画,中间要过滤掉不少东西。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说过:“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这句话说明了,创作山水画时,再精彩的景观,也要经过笔墨语言的转换。由临摹入写生,再由写生验证临摹,并由二者入创作,当然是理想的途径。传统中的写生与臆造是有一定比例的,写生的东西太多,冲淡了一定规范是不行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有些规矩仍有规范、规律上的经典意义,破之需谨慎。

写生与创作的矛盾在中国画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它有物象与画之间抽象意味的语言转换。当学生时,问及写生与实景的离合问题,老师说:“一半对一半。”其实我到现在也未能揉捏得那么水乳交融。想起山里的人,再看看手中的笔,我觉得自己还是得继续在飘着人间烟火气息的山水里,持续思索、尝试。

原标题:白云生处写人家

版面欣赏

640 (3).png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21 版)

来源:张丽华

编辑:隋心怡(实习)、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责任编辑:乔妙妙
  • 写生中国
  • 艺术
  • 美术
  • 文化
  • 山水画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