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的烟叶上折射着微光,王飞飞已蹲在田垄间,指尖轻触着滴灌软管,查看土壤墒情。这位脸庞刻着阳光印记的年轻人,从父亲手中稳稳接过种烟接力棒。他不仅将自家的烟田经营得生机勃勃,更以开放的心态和实际的行动,成为吸引和培育新一代职业烟农的“磁石”与“导师”,为乡里的“金叶”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传承接力,扎根沃土焕新生
王飞飞的父亲是底张乡最早一批与烤烟结缘的“老把式”,用半生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从小耳濡目染,王飞飞对土地和烟叶有着天然的亲近。面对父亲日渐苍老的身影和这片承载着家庭希望与乡愁的烟田,他毅然选择回归乡土,接过父亲手中的农具,也接下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父辈的心血不能丢,但时代在变,种烟的方式也要变。我要用新方法,把这片地种出更高的效益,让‘金叶子’更亮。”王飞飞的回归,是情怀的延续,更是新篇章的开启。他深知,产业的未来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
图为王飞飞向父亲学习请教炕烟经验,提升炕烟技术。韩向阳 摄
科技赋能,智慧种烟树标杆
与父辈主要依靠经验不同,王飞飞敏锐地将目光投向现代农业科技。他积极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如同为烟田铺设了“智能血管”,精准调控水肥供给,不仅显著节水节肥,更让烟株生长均匀健壮,叶片厚实油亮。烟站技术员赞叹道:“飞飞对新技术的应用又快又实,他的烟田就是活教材,效果摆在那里,说服力强,不少老烟农都开始跟着学。”王飞飞用实实在在的效益——亩均收益较传统方式提升15%以上,树立了科技种烟、提质增效的鲜活标杆,其成功实践本身就成了吸引年轻人的“金字招牌”。
政策搭桥,倾囊相授引“归雁”
王飞飞的成功,离不开对惠农强农政策的精准把握。他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更新设备,提升效率;主动购买烟叶种植保险,为收成兜底。但他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自己尝到甜头后,他主动将烟田变为开放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每当有新技术取得实效,他都会热情邀请乡亲们现场观摩,毫无保留地分享操作要点和应用心得,特别是耐心指导对新技术有顾虑的老烟农。更重要的是,王飞飞成了连接乡土与游子的“纽带”。他现身说法,用自己在家乡依托科技和政策实现稳定增收、获得成就感的经历,向在外务工的同乡青年展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回乡发展之路。“在家门口,有产业、有技术、有政策支持,一样能闯出名堂,还能照顾家。”王飞飞朴实的语言和看得见的成功,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已有近十位青年加入种烟队伍。王飞飞积极组织这些“新农人”交流学习,分享信息,形成了一个充满朝气、互帮互学的青年烟农群体。新加入的小陈感慨:“跟着飞飞哥干,学得到真本事,看得到奔头,比在外漂泊强多了!”
夕阳的金辉洒满层叠的烟田,王飞飞与父亲并肩而立。老王大叔粗糙的手指抚过儿子精心培育的油绿叶片,感受着那份厚实与弹性,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这烟,长得扎实!新法子,中用!” 王飞飞的目光则望向远方,那里,新加入的年轻身影正在田间忙碌。他知道,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土地,更是点燃星火、照亮后来者的责任。如今,他精心管理的烟田不仅是丰收的沃土,更是培育希望的苗圃,吸引着更多年轻的力量回归乡村、扎根农业。滴灌的水流无声浸润着根系,也如同王飞飞的努力,悄然滋养着底张乡烟叶产业的新生力量,让这片土地上的“金叶”梦想,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他的电话,成了乡里年轻烟农随问随答的“技术热线”;他的田埂,成了汇聚人气、交流经验的“振兴讲堂”。这条由科技、政策和青春共同铺就的“金叶”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最坚实的金色纽带。(王逸飞 何乐)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