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华县异地造林植树施工现场,我们又看见了王思发的身影。2018年,王思发一家从一街乡田房村委会磨石碑小组搬迁到县城集中安置点和润佳苑小区。因年纪大,缺乏外出务工技能,他被纳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专门设立的“预用工”计划,优先安排参与本地项目。
“罗家屯以工代赈项目结束后,镇政府主动帮我对接了县里的异地造林项目。2至5月份,我领到近2万元工资。”王思发高兴地说。他是171户搬迁群众中以工代赈政策受益者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保障和润佳苑小区脱贫户稳定就业,龙川镇创新实施“项目—用工”相嵌机制,把工程项目与困难户就业精准衔接,实现群众全年有活干、收入不断档。
“我们主动对接全镇范围内的各类项目,按群众意愿‘送岗上门’。5月罗家屯项目一结束,就有17名群众通过我们介绍,进入县级异地造林项目务工。”基础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慕正明介绍。
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过得好”,龙川镇持续强化就业服务,已发布招聘信息11期,通过“南华零工市场”小程序推送岗位248个,举办专场招聘会2场,促成43人达成就业意向。因以工代赈项目工资发放及时、待遇较好,群众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柿子树社区的以工代赈项目,我和其他16个工友也都报名了。等项目开工,我们就一起去干!”王思发语气中充满期待。2025年,龙川镇成功申报两个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532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59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8.5%。目前柿子树项目点,已有126人报名务工,其中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和低收入群体41人,占比34.1%。
“汛期结束后,柿子树社区以工代赈项目将全面启动,计划招募260名群众参与施工。我们已再次前往和润佳苑小区开展宣传招聘,这批工人的岗位可持续至明年4月项目完工,收入有稳定保障。”慕正明表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龙川镇通过精准掌握“四个清单”——项目用工清单、群众务工需求清单、技能培训清单和劳务报酬发放清单,系统推进群众就业增收工作。2025年,全镇在建项目共13个,总投资2567.46万元,带动就业2340人。
“过去我们更侧重项目质量和效益,现在则把带动群众务工增收摆在更突出位置。未来将在更多工程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实现稳就业、促增长的双重目标。”龙川镇镇长狄发强说。
从临时参与工程到获得长期务工身份,以工代赈的政策效益正在持续拓展。它不仅为一批批重大工程画上圆满句号,更实现了就业帮扶“薪火相传”,让搬迁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赖秀蓉 慕正明 )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