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师,您好啊,还记得我吗?”近日,在教师节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家超市门口碰见一位70岁左右的女士。她留着短发,头发已风霜般花白,身着一套浅黄色休闲短袖,修长的身板笔直挺拔。虽皱纹圈圈,却掩不住年轻时鹅蛋脸的秀丽轮廓——我一眼就认出,她就是我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宋佳斌。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喊出了声。
她闻声扭头,笑容和善自然:“我教了一辈子书,学生太多啦?你是?”“宋老师,我叫梁平,您当年在保靖县教书时,初二班上的学生。”她望着我,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又轻轻摇头,笑着说:“真是想不起来了,学生实在太多。”随即打量着我,“看模样,你都快60岁了吧?”
“是啊宋老师,您瞧您的学生都这么老了,岁月真是不饶人。”我感叹着,思绪瞬间跌回40年前的初二时光。
记得初二上期刚开学,第一节数学课的铃声刚落,教室里走进一位年轻陌生的女教师。她二十出头,短发的鬓角发梢整齐地拢在耳后,露出白净的鹅蛋脸儿,五官精致。
“起立!”班长大喊一声,同学们这才回过神来,齐刷刷站起:“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下。”她的声音清甜脆亮,等我们坐定后,笑着自我介绍:“我叫宋佳斌,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今年刚大学毕业。”
从那以后,宋老师一直教我们的数学,直到初中毕业。那时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上排第二,第一是周波,第三是宋开菊。每逢学区或县里的数学比赛,宋老师总会让我们三个去参加。有一次县里组织初中毕业班数学竞赛,为了让我们取得好成绩,赛前一个月,她每天晚自习都会抽出一节课给我们补课。
记得有天晚自习最后一节课,宋老师抱着教案走进来,她将教案端正地放在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地画出一道几何题——一个圆里套着复杂图形,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题目画完,她叫我们三个上黑板解题。教室里静得只剩下呼吸声,白炽灯照着台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我们身上。
我们站在黑板前思索,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都没敢动笔。我悄悄瞟了眼周波,见他正挠着头皮;又瞟向宋开菊,她红着脸儿,眼睛眨个不停——显然,他们也没思路。我重新审视题目,心里清楚这题肯定要画辅助线,便试着拿起粉笔在圆内画,可画了又擦、擦了又画,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宋老师见我们实在没头绪,便让我们回座位。等我们坐好,她拿起粉笔和三角板,在圆内的图形上画了一条延长线,让线段超出圆外,又接连补了两条线。随后转过身,笑着问:“同学们看,辅助线一加上,解这道题是不是就轻而易举呢?”
“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惊叹。
“对呀。”宋老师笑着看向我,“刚才梁平知道要画辅助线,可思维总局限在圆里面,没想着把线延长到圆外。”她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遇到难题时,不仅要会顺向思维,更要学会逆向思维。”
“不仅要顺向思维,更要逆向思维”——这句话,我记了整整40年,也受益了一辈子。当年的数学竞赛,我正是靠着打破常规的思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参加工作,遇到棘手的难题,也是这句话帮我跳出困局,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初中毕业后,我就再没见过宋老师。参加工作后,我曾约上老同学一起去学校看她,到了才知道,她已经调到湘西州民中教书去了,终究没能见上。
没想到多年后竟有意外缘分,有一年我儿子考上湘西州民中,凑巧的是,他的数学老师也是宋佳斌。有一次儿子因为没交数学作业被留堂,他打电话让我去学校。我匆匆赶到教室,一进门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宋老师头发虽然有点花白了,但眼神依旧清亮,笑容还是那样亲切。
她见我进来,笑着对儿子说:“你爸爸当年也是我的学生,我教了你们父子两代人,可不能让我失望呀。”
儿子听完,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小声说:“宋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欠作业了。”自那以后,儿子真的变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从不拖沓,提起宋老师,他总说“要对得起宋老师教我们两代人的心意”。
如今再与宋老师重逢,看着她虽年迈却依旧挺拔的身影,我忽然明白:有些老师或许记不清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可他们教给学生的道理,会像种子一样在心里生根发芽,陪着我们走过漫长岁月。那堂几何课上的辅助线,不仅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更打开了我面对人生的思路;那句关于“逆向思维”的叮嘱,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照亮前行道路的光。
又是一年教师节,感谢宋老师——感谢您40年前在黑板前的耐心讲解,感谢您把“思考”的种子种进我们心里,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能带着您教的智慧,从容面对每一场挑战。这份师恩,无关岁月长短,永远清晰明亮。(文/ 梁平)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