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是扩内需促投资、稳就业惠民生、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行动。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着力建设舒适便利宜居城市的重点内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需要努力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主动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形势变化,以时代发展的眼光、现代城市的标准、灵活多样的措施,加快纳入现代城市发展规划、融入现代城市建设蓝图、进入人民群众生活,点亮现代城市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时代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要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现代城市力量。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城中村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差甚远,物质文明供给不足难以支撑精神文明发展。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从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协调发展。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现代城市高质量建设的必然选择。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的中心,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推进速度之快、发展能力之强、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城市发展差距有待进一步缩短,目前仍存在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实现现代城市整体发展的关键一招,能够有效提升现代城市发展质量和总体水平。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必然回应。城中村居民对城市空间分配、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有更高更多诉求,需要以“绣花功夫”开展工作,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城市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城市建设成果,将城中村改造成暖民心工程,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热切期待。
城中村改造的重点任务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需要以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动现代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努力打造高效能、可持续和宜居性发展的现代城市。
顶层谋划城中村改造工作规划。现代城市发展规划是有机统一整体,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需要纳入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坚持统一目标、统一步调、统一风格,实现城中村改造计划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同向同行。着眼现代城市空间整体规划,落实现代城市发展规划,既不脱离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另立炉灶”,也不脱离实际建设“海市蜃楼”,努力为现代城市增添亮丽色彩。坚持先谋划后行动,充分做好征求居民的意愿和建议、产业结构升级、人员搬迁安置、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落实征收补偿安置资金等建设计划工作,确保城中村改造统筹兼顾和稳步实施。
统筹完善城中村基本配套功能。要推动既有建筑、老旧小区、完整社区住宅更新等行动,推陈出新加快危房加固和搬迁、拆除,重点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卫生环境差、停车难等民生痛点。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更新改造老化管线管道,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全面提升城中村公共服务质量,补齐生活保障“短板”,增加“一老一小”养老和托育服务设施,统筹开展社区停车场和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和普及性。
全面提高城中村居住品质。要紧紧围绕现代宜居,打造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好社区”“好小区”“好房子”,推动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充分利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打造产业创意园,升级老旧街区为创新街区,为老旧街区和厂区赋予现代城市元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反哺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方法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涉及土地利用、资金使用和居民搬迁、规划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需要整体谋划、统筹兼顾、有效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为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提供有力保障。
系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统筹改造用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等土地利用,合理划分现代城市单元,明确城中村改造的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建设方案,高效集约利用城中村改造用地。全面提高城中村土地配置效率,发挥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作用,用好土地转让、出租和抵押等交易工具,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比例控制,依法调整土地用途,优化土地收储配置,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促进城中村改造与现代融合。
综合增强资金配置速率。坚持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统筹资金安排,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改造资金共担机制,打好城中村改造资金“组合拳”。用好募资工具,重点建设保障房、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提供资金需求保障。用活融资工具,重点推动城中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工作等,提供灵活的资金供给手段。用实专项债券,重点开展城市管网和智慧交通改造升级,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资金专款专用。建立城中村改造、生态修复和产业培育跟踪评价机制,构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业机构、社区居民、企业代表等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完善精细化、定量化的效益评价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始终贯穿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创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良好环境。依法健全人民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鼓励居民、企业和社区等参与改造管理工作,让更多建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坚定人民满意的评判标准,下力气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保等,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规划、改造、建设、治理工作评判标准。
城中村改造需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建设富有活力创新城市、舒适便利宜居城市、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安全可靠韧性城市、崇德向善文明城市、便捷高效智慧城市为目标,努力为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生力量。(第一作者系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经济师,第二作者系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高级经理)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15日 第 17 版)
来源:钱勇 郇恩德
编辑:任家光(实习)、越玥、张阿嫱、刘蕾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