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说法

数字音乐市场“后独家”时代来临 专家:加强政策支撑助力数字音乐健康发展

2021年10月13日 09:55:29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邢国涵

随着近期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目前的数字音乐市场正面临变局,数字音乐市场“后独家”时代来临。

近日,《财经》商业治理研究院和《财经》E法结合数字音乐市场的发展历史和其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北京发布《数字音乐规则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聚焦目前中国数字音乐行业付费率低、音乐人收益水平偏低等现状,探讨数字音乐行业出现的问题,呼吁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助力数字音乐健康发展。

音乐侵权成本低廉

在数字音乐行业,数字音乐侵权成本低廉早是业内共识,“维权难”可谓是“难以消解的原创音乐人之困”。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张丰艳此前在第十期E法数字音乐论坛上发布的《2020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仅19%音乐人的年版权收入在1000元以上,有52%的音乐人没有版权收入,24%的音乐人版权收入占总收入的5%以内,7%的音乐人版权收入占总收入的6%至20%,仅7%的音乐人版权收入占比达到100%。总体收入偏低导致音乐人这一群体对维权可能产生的任何成本都高度敏感。

而在网络条件下,著作权维权诉讼的成本相对高、效率低。许多原创音乐在网络时代生命周期短,权利人发现侵权行为后,往往来不及维权诉讼。

根据《2020中国音乐人报告》,有9%的音乐人在作品被侵权后会选择放弃维权。值得注意的是,在放弃维权的原因中,有22%的音乐人因侵权行为并未对其带来实际损失而放弃维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人版权意识薄弱。不少音乐人甚至存在认为“作品被侵权能够带来流量”的错误认知。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熊文聪认为,围绕音乐创作和商品化的服务(包括法律服务)机构太少或没有相关资质水平,没有充分市场化,而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却可能存在不积极主动、不尽职尽责的情况,导致音乐人维权困难。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李小莹说,作为创作者或表演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侵权,但是当出现作品被侵权的情况时,多数人又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渠道来维权。这也造成了有的音乐人或者选择在某些自媒体平台表达不满,或者选择无可奈何的“默认”。此外,对创作音乐作品的侵权认定是比较专业的事情,通常需要专业机构或部门的参与,为音乐维权所需付出的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都比较高,因此有些音乐人“懒”于处理。

《报告》指出,在实际案例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法院所获取的证据大多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其证明力较弱,且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大部分数据都较容易被修改与删除,这大大增加了取证难度并削弱了证据效力,从而影响到法院对侵权主体责任的划分。

“未来,如何增强音乐作品侵权的技术认定,简化侵权案件的办理流程与提升办理效率,是数字音乐行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李小莹补充道。

改善集体管理模式

《报告》指出,尽管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保障会员著作权人权益,促进著作权繁荣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音著协、音集协成立至今,也曾饱受诟病。多位专家认为,数字音乐市场集体管理模式仍需完善,而管理体系僵化是目前中国音乐集体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病。

张丰艳说,中国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使用者而言,主要涉及许可费用高、管理效率低、授权方式单一等问题;对权利人来讲,入会许可和会员制度不合理,如退出机制、分配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等。

熊文聪说:“在国内,音著协只管词曲,音集协管录音和卡拉OK,两者不是竞争关系,只是上下游关系,各管一块。其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是如此,每家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存在竞争。”下一步可能需要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建议,应降低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门槛,允许设立竞争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从而通过竞争降低服务费用,并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法律服务。同时,鼓励更多著作权人自发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垄断,真正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政策护航行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业态和主体不断在中国音乐市场中出现。《报告》指出,数字音乐市场长期存在的版权成本高昂、不赚钱的状态,本质上既与行业内部分平台经营策略的失误相关,也是部分政策法规滞后所导致的。

但事实上,政策层面的铺路,一直在有条不紊进行中。2015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数字音乐维权工作予以更有力支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对版权管理进行规范。

例如,2015年1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推进优秀国产原创音乐作品出版、激发音乐创作生产活力、培育大型音乐集团公司、加快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音乐行业标准化建设、搭建大型专业音乐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音乐走出去、实施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及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等主要任务,发展音乐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战略。

再如,今年6月1日新著作权法正式实施。其在著作权权利规定、著作权人认定、权利保护及侵权赔偿标准等方面都有重要调整。业内也期待该法能改变国内数字音乐付费意愿较低、产业生态不完善的现状。

业内普遍认为,从效果上来看,随着管理政策的出台和监管力度的加大,网民付费习惯较之以往有很大好转,盗版现象显著改善,网络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此外,各类付费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逐步形成,这将营造更为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和运营生态,促使数字音乐产业良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责令腾讯及关联公司采取30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条件等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措施。

这意味着独家版权的时代或许落下了帷幕。本案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对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第一起案件,目的是为现存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消费者选择权,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促进网络音乐产业规范创新健康发展。(法制网见习记者 邢国涵)

责任编辑:朱俐娜
  • 数字音乐
  • 互联网音乐
  • 网络侵权
  • 音乐人
  • 著作权法
  • 音乐版权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