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湖州市:先行示范“两山”论 美丽中国好样板

2021年06月28日 16:18:27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湖州市西苕溪长兴县和平镇横山村段水面如镜,一列船队缓缓驶过。

项飞摄

湖州市莫干山洋家乐风景如画。

谢尚国摄

建设“水下森林”净水质,筑牢南太湖“生态长城”。

谢尚国摄

湖州市南太湖畔的月亮酒店。

沈勇强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苏杭中央、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是中国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这里不仅有温婉灵秀的城市建筑,也有绿色萦绕的城市风光。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州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16年前,诞生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给予这方山水美丽颜值,更赋予精神内核。现如今,一路走在全国前列的湖州,其主打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日益完善,享誉全国。

为了了解湖州如何践行“两山”论?如何高质量发展城市经济?2021年6月18日,中国城市报记者首站来到湖州余村。梅雨时节,记者站在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样的石碑前,置身于山雾间,烟雨绵绵、青灰色的山脉在绿植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丽,一幅充满生机、灵秀、诗情画意的生态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已成为湖州乡村的常态。不仅如此,近些年,湖州将这份美丽向城市延展和升级,2021年,湖州市政府开始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以来,湖州就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在“两山”论指引下,湖州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保障制度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推进“两山”论转化的湖州模式“十法”,取得了较好成效。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湖州的生态文明又会呈现出哪些新面貌?

南太湖蝶变

夏日的南太湖畔,山水交融、湖山相映、有“明月”相伴。在湖州市南太湖畔,记者被眼前这幢高102米、宽116米,有着指环型独特外观的月亮酒店所深深吸引。据了解,这座建筑就是远近闻名的“明月”。

在此散步的当地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建筑还有“太湖明珠”的别名,是南太湖的地标建筑,不少当地人都喜欢茶余饭后来此散步或者运动。

走访中,南太湖的第一批建设者、原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副局长李东民向记者回忆,过去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立在湖畔未搬迁,农业面源污染和渔民生活面源污染也尚未彻底整治。同时,南太湖沿岸也未立足滨湖优势进行生态景观建设,荒滩遍地、芦苇丛生。尽管拥有64公里太湖岸线的湖州因湖而生、以湖命名,但那时湖州人却自嘲是“身处太湖不见湖”。

2007年3月,湖州市召开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全面拉开南太湖治理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序幕。其中,湖州影视城、月亮酒店、黄金湖岸景区等一批精品项目相继建成。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18年,湖州发布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打造生态样板、绿色智造、滨湖旅游、现代智慧、枢纽门户、美丽宜居等“六个城市”,以绿色为底色,以全域美丽为目标,重构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协调的空间体系。

2019年6月2日,湖州南太湖新区应运而生,这既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确定的“四大新区”之一。

这片由原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成的区域,承载着绿色发展的新期待。“度假区生态资源丰富,经开区制造业基础好,整合后能实现优势互补。”湖州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姚骅说。

据了解,南太湖新区成立以来,聚焦生态赋能,高标准践行“新理念”,致力于在全国树立都市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的示范样板。它在布局上充分发挥生态和产业的叠加效应,将225平方公里区域重新划分为48个功能单元,其中生态休闲、宜居生活单元占比近50%。

“南太湖新区高标准打造了生态绿廊示范带,完成了西塞山路、湖山大道、弁山大道景观绿道建设,稳步推进长兜港岸线综合整治、长东南片四漾景观工程。”南太湖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俞子娴表示,为进一步彰显美丽新城的魅力,接下来,还要有序推进老城有机更新、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高分通过文明城市复评迎检,并高品质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为人们打造一个宜居的滨海城市。

绿色发展释放新活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提质增速,湖州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改变着湖州;国家战略的导入,使得生态红利、绿色福利在湖州不断释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等一批重大战略汇聚湖州,提升了湖州城市发展能级,增强了湖州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催生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还点靓了美丽宜居的南太湖。

作为太湖流域的上游,湖州常年提供了40%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俞子娴介绍,为将南太湖建设得更好,已全部关停了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不达标污染企业,全面完成了13个行业转型升级任务,整体动迁常年生活在太湖上的渔民入岸,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13年保持3类以上。“为长三角地区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也为全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俞子娴说。

不仅如此,湖州正努力把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势,一片片“好山水”变成了一个个“聚宝盆”。绿色发展指数了连续三年列浙江省前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6∶1,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湖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构筑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开放格局,未来更要围绕长三角区域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高地的定位,参与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湖州绿色发展站上更高台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基础和金融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湖州自2017年6月23日获批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湖州特色的创新与实践。

湖州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规划,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MPA,建立绿色银行监管政策,合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比如,湖州银行推出“园区贷”产品,为湖州市吴兴区砂洗城园区建设和园内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不仅帮助园区实现了统一供能和污染排放处理,也促进了传统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和转型发展。

据测算,小微企业入园前后对比,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100万吨、节电1300万千瓦时、减少烟尘排放12.6万吨。目前,“园区贷”模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市36个小微园区。

谈及未来发展时,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把湖州打造成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地、创新策源地和推广主阵地,为建设“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提供更强的金融支撑,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发展创造更多的“湖州经验”。

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领域先行先试、长期探索,形成了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据悉,这一体系包括生态文明“1+N”地方法规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生态文明八大领域体制改革等。

为深入践行“两山”论理念,湖州于2016年出台了首部实体法《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记者了解到,湖州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顺利完成、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绿色制造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逐步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经验得到推广、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

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其制定了《湖州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发布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报告,全面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全市认定星级绿色工厂1392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占全省50%)、国家级绿色工厂总数达到26家,位居全国前列;并且湖州开发区成为浙江省唯一新增的国家级绿色园区。

在湖州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郑云华看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重视规划设计,需要促进“两山”论转化,还需要积极试点探索。

湖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两山”论转化的实践证明,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并不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互促共进的。

“体制改革需要从有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入手,找到规范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新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淌金流银。”郑云华表示。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最关键的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固化试点成果,加快构建起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约束与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郑云华说,湖州的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罚重惩等法律法规,部门联动执法、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等监管机制,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建设责任制等考核制度,都为全国提供丰富的地方经验、地方样本。

产业结构再升级,“两山”论转化显成效

生态是湖州最大的优势。多年来,湖州开展多轮整治,关停并转企业1.66万家,腾出低效用地3.9万亩,其中蓄电池企业从225家减至16家。为守住生态底线,湖州还累计否决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和产业导向的项目,涉及投资800多亿元。

有专家认为,之所以湖州短短时间里能够展现新面貌、拓宽新规模,就在于当地政府将淘汰落后与培新育强统筹推进,以新项目的引进倒逼旧产能的退出,实现新旧动能精准转换。

低端的清出去,高端的“长”出来,以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的效应显现:天能、超威这样产值超1300亿元的“庞然大物”在长兴县崛起;高端水泥、精细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在绿色矿山中产出;太湖边的水泥厂和印染厂,通过改造变为时尚影视城……2019年,湖州被国务院评为全国14个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城市之一。

眼下,立足生态优势,湖州正在打造以绿色、智造为导向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以重塑产业形态、提升发展品质。

南太湖畔,投资251亿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太湖龙之梦”落地。它的规模相当于4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集聚了酒店、游乐、演艺等产业,几乎涵盖全部旅游业态。“去年下半年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乐园副总裁柳九邦告诉记者。

正在建设的万亩千亿元大平台,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主引擎,给人们带来更多遐想。

从城区车行10分钟,到达弁山脚下的生物医药产业园。这片2.14平方公里的土地过去是废弃矿山,在生态修复基础上,被规划为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绿水青山和集聚平台的魅力,吸引数十家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高端企业和研发团队入驻。

搭建一个平台,壮大一个产业。目前,湖州正在建设新能源、绿色家居、休闲旅游等11个万亩千亿元新产业大平台,重点承载百亿级、千亿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已引进吉利新能源汽车、合丰泰超薄玻璃基板、天安云谷等20多个百亿级项目,一个个现代化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数据显示,湖州的产业结构已从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向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绿色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湖州市经信局负责人说:“事实证明,生态效应可以转换成经济效应,还能放大经济效应。”

“水下森林”建设,鱼翔浅底美不尽收

湖州作为太湖最重要的入湖来水地,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护美一方山与水。2016年11月,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湖州加强了对片区内保留的传统文化村落大钱村的保护整治提升,实施水系及圩区整治工程,构建蓝绿交织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南漾塘、北溇港的特色景观格局。

为筑牢“生态长城”,湖州开始在太湖里种芦苇。2019年2月,湖州当地决定在5.13公里太湖湖岸线补种芦苇,补种面积1.27万平方米。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由市民认捐其中近2800平方米太湖芦苇带。

一叶扁舟,湖水清澈见底,湖内的各种沉水植物蓬勃生长,水草摇曳、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缓缓铺开,这是备受关注的湖州“水下森林”。

据了解,“水下森林”通过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构建,可遏制河道富营养化现象,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自净与修复能力。

目前,湖州市德清县在洛舍、阜溪、新市、下渚湖、乾元等地建成5个村级“水下森林”,种植沉水植物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

为加快推进“环下渚湖板块”旅游格局建设,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在环湖绿道旁的水域里打造多个“水下森林”。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环境,让下渚湖变得岸青水绿景美。

不仅如此湖州在南太湖新区持续实施太湖岸线综合治理、污染源整治、渔民居住上岸、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配建等五大工程,入太湖水质连续12年保持Ⅲ类以上标准,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优美。

此外,以治水、治气、治矿、治城乡环境等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坚持科学治理、全民治理和依法治理,全域消灭了V类和劣V类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PM2.5值成为环太湖地区最低的城市。实现了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九连优”,七次夺得“大禹鼎”佳绩。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32-3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