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合肥市:产业促发展创新兴未来

2021年06月28日 15:41:3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马源

合肥天鹅湖。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公司生产车间。

维信诺公司合肥生产基地。

自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后,安徽省合肥市借助国家推动“中部崛起”计划,于2005年制定了工业立市、县城突破和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不断蓬勃发展,经济总量逐步扩大。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合肥市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据合肥市政府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合肥市GDP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2020年该市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45.72亿元。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合肥市仅用14年便创造了“合肥速度”,于中部城市之列昂首前行。

找准发力点奋起直追

“合肥速度”背后靠的就是创新。有专家认为,合肥这座城市把创新当生命、抓创新像拼命、视创新如使命。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合肥集聚了一批“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有一大批科学家,在当地服务院士135人、各类人才190万人……合肥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是一个人口仅有6.06万的小城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63万元,规模远远落后于省内的芜湖、蚌埠等城市。即便到了2000年,合肥市GDP也仅为32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80以外。2000年以后,合肥经济才有了较大飞跃——2009年,合肥GDP排名升至全国第49名;2019年,其经济总量已经远超2000年的30倍,达到了9409.4亿元,超越了多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位居全国第21名。

2004年底,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合肥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2006年,合肥市提出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于去年夏季发布的《合肥市上半年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场主体总数1054124户,同比增长15.45%,新增各类市场主体总数100931户;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第二产业新增市场主体10629户,同比增长11.1%,是三大产业中唯一实现新增市场主体正增长的产业。

记者从安徽省政府了解到,2020年,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从各类市场主体实有量来看,武汉市最高,合肥市仍排在第四位,同比增速位列第三。但合肥市2020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户数首超郑州市,位列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斐分析认为,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很好地抓住了产业分工与升级路径,一方面做好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林斐说,在传统产业方面,合肥紧邻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较低的综合成本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再加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和建设,进入21世纪后,合肥吸引了荣事达、海尔、格力、长虹、美的等家电巨头落户,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以家电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奠定了合肥的发展基础,并为后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养分。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区域竞争的新标杆。

此外,合肥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科教“优势牌”,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大力促进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初步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赶超之路,支撑引领全市经济迈上万亿元新台阶。

科技创新乘势而上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批复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合肥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据介绍,2020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5%,创新已成为合肥的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

2020年是合肥科技创新稳步提升的一年,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运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也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记者了解到,2020年12月4日,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从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到全球首个远距离量子通信干线——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再到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的发布,合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量子之都”。

除了“量子之都”这个标签外,合肥在其他科学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亦竞相涌现。

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式踏上太空之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的伸杆进行在轨展开;同样位于合肥的中电博微38所则负责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是七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可实现对火星次表层10米以下的分层精度探测,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

据了解,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正在加快建设并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提升一批、新建一批、预研一批”的原则,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3个已有装置性能、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4个装置,开展合肥先进光源等4个预研项目。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当下,合肥正着力聚焦原始创新,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助力量子、质子、离子、中子、光子“五子登科”和中国声谷、中国网谷、中国安全谷、中国肽谷、中国环境谷“五谷丰登”。

此外,该负责人表示,合肥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信息领域,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在合肥诞生,长距离量子通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高精度电磁测量、多语种智能语音等国家重大专项加速推进;在能源领域,攻克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难题,高温超导储能等超导产业以及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产业快速发展;在健康领域,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研制成功,首个自主研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药物加快临床试验,“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及“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正式发布;在环境领域,大气能见度仪、天气现象仪等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实现产业化;在材料领域,新型纳米纤维仿生结构材料制造工艺有望替代传统行业金属合金、陶瓷和工程塑料。

合肥市科技局办公室负责人葛晗对记者说:“近五年,合肥市支持各类科技合作研发项目23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G60科创走廊,邀请2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注册使用‘长三角G60科创云’平台;共建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等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以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等一批产业联盟,促进产业企业协同发展。”

产业创新激活动力

2009年,创新型物联网公司京东方看准了发展潜力巨大的合肥地区,便借其优势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而对于合肥来说,京东方的到来是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发展方式是把传统产业的规模继续做大做强,引进京东方之后,合肥开始走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高端产业作为地方发展的核心引擎。京东方项目改变了合肥对“抓产业”的理解,抓新兴产业、抓高科技项目成为追求。京东方的成功引进,让合肥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从一个大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上下游协同的“链”发展模式,在合肥成为一条可复制的新模式。沿着这个模式,合肥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

合肥市经信局综合规划处负责人蔡宏磊表示:“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合肥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加速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跃升。”

蔡宏磊介绍,合肥正在加快绿色化转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构建以“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回收”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打造节能环保产业载体;合肥经开区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国环境谷、肥东循环经济园等项目建设提速,14家企业跻身“绿色工厂”,包括美菱股份、TCL家用电器、伊利乳业等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此外,合肥市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对产业提升作用,在基站建设、“互联网+”赋能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据合肥市经信局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市已建设8900个5G基站,培育1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5个优秀信息化解决方案,打造5家省级“网效之星”企业和4个“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深入落实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提质扩面行动,累计推动1.3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蔡宏磊说,合肥聚焦装备、新型显示、汽车、家电等产业,连续十余年通过技改项目补助、地方财政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工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节能诊断等工作来帮助当地企业实现转型。

近年来,合肥市产业创新成果有目共睹。据合肥市科技局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89户,创历史新高,总数达3328户,居省会城市第8位。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10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居省会城市第2位。

葛晗表示,一方面,合肥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2大重点产业,创新实施“链长制”,强化全链条布局。目前,合肥累计组建市技术创新中心16家,获批认定省技术创新中心8家,占全省总数的47.1%;梯次培育3个国家级、7个省级、10个市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打造形成“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现象级产业地标。另一方面,合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布局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支持相关技术产品在政务、教育等领域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化步伐。

记者了解到,2020年,合肥为194个技改项目兑现固定资产投资补助4亿元,其中70个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项目获补助1.6亿元,占比40%,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7500台,占全省装机总量35%以上。针对中小企业有意技改又缺乏经验技术的情况,合肥市联合科研院所连续6年开展技术改造诊断活动,为351家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化、自动化转型方案,其中77%的企业根据诊断报告实施了技术改造,51%的企业与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合肥创新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开展智能制造国标宣贯、成熟度评估、诊断服务,累计培育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合肥市将坚持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深入实施“2833”地标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2—3个地标性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末,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

人口红利注新鲜血液

5月21日上午,合肥市统计局公布了合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合肥市常住人口为936.9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45.7万人相比增加了191.29万人,增长25.7%,年平均增长2.3%;十年来全市人口快速增长,新增人口数居长三角城市第三,城区人口数突破500万人,跃居为全国第六。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总量与日俱增,合肥都市圈也从内核裂变转为外围城市圈扩张,城市版图、骨架不断拉伸。据了解,20多年前,合肥的城芯还在环城公园附近;2001年合肥政务区设立,次年正式启动,给城市发展种下了新的种子。

合肥市人口的增长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崛起。

2016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合肥以48.8%和52.6%的涨幅分别位列全国新房价格涨幅第二名和二手房价格涨幅第一名。

2019年全国开展了第四次经济普查,很多地方GDP数据被向下调整,而合肥却大幅上调了GDP数据。相比201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7823亿元,合肥GDP上升到了8605亿元,增加了782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0%。这一次改变让合肥在全国GDP排名中跃升了好几位,超过了大连、西安、福州等城市。

人口飞速增长的背后是合肥市的求贤若渴。记者了解到,2020年,合肥市制定《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针对12个重点产业加大人才安居保障、企业稳岗引才等支持力度。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50亿元,每年吸引近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合肥就业,累计引入国内外顶尖产业高层次人才约2000人。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坚持以事业育人、机制留人、平台引人、环境养人,深入实施合肥“人才新政8条”等利好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构建人才“强磁场”。

葛晗告诉记者:“我们积极落实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聘请高层次外国人才工薪资助政策,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累计组建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0家、外国专家工作室10家。”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表示,要让合肥“创新愉快”更愉快,“养人的地方”更养人,力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枢纽、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天地。(图片由合肥市委宣传部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18-19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