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用音符谱写古建活化利用新乐章

2021年10月25日 15:06:03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图为北京智珠寺。

图为北京智珠寺。

重生瓦砾间,余音再绕梁。一场以音乐为媒、以古建空间为舞台的针对古建修缮的社会性募捐系列活动正缓缓开启。

近日,北京市“中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中的“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在北京百年古建——智珠寺拉开序幕。据了解,此次“古建音乐季”特意选取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古观象台、钟鼓楼、智化寺、宏恩观、智珠寺等各具特色的知名古建作为演出场地,邀请了老、中、青知名艺术家、音乐家和文化学者,为北京市民、古建以及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跨界演出,用音乐奏响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美好序章,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古建音乐季”项目发起人姚瑛表示,未来将持续性地推出一系列公众益教的活动,将古建音乐季作为一份成熟的文化礼物送给这座城市和城市的未来。

“建筑+音乐”

为传承古建文化赋能

将古建与音乐融合,是北京市在古建活化利用上的一次创新探索。

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古建筑天然就是历史的书写者和旁观者。时代更迭,古人的闲适和今人的喧嚣都在一木、一瓦、一砖上刻下印记,默默地展示着被人遗忘的时光。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多达300余处,而没有被记录在册的名人旧居、历史遗迹更是数不胜数。城墙城楼、庆寿寺双塔、总理六国事务衙门、堂子、真武庙、那家花园、北海万佛楼、金鳌玉蝀牌坊等都曾见证了中国文化发展,甚至见证了中国重要历史关键节点的建筑已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如今,这些现存的文物保护对象,每一处背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

当被记者问及打造“古建音乐季”的初衷,姚瑛坦言,是因为喜欢建筑与音乐自然又统一的感觉。“我在国外看到过很多音乐与建筑结合的成功案例,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特别是在文化遗产的空间里面没有这样与音乐结合的内容是非常遗憾的。”姚瑛认为,西方的建筑可能更讲究神性和人的渺小,但对于中国的建筑来说,更讲究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中国建筑的精髓表现在文化上,如果能在古建筑的空间内演奏好的音乐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将古建与音乐联合旨在支持社会多元力量利用古建新空间,为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音乐产品与文化服务,也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试点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通过音乐走进古建筑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意识到文化传承的完整,而这正是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这是对古建所传承的文化内核最好的传承和修缮。”吕舟说。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则认为,古建不应该是神秘的,应该通过音乐、体育、文化等多元活动邀请更多人走进古建,才能延续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添彩

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此次“古建音乐季”挑选的古建点位涵盖从隋唐到明清的一众建筑特色,这些建筑不仅文物等级高,还打破了文化遗产的空间物理隔离,是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一道缩影。

在智珠寺唱诗经、在国子监弹琵琶、在钟鼓楼击鼓……这些古建与音乐演出并非随意结合。据“古建音乐季”发起人杨小一介绍,本次活动安排的每一场演出都是根据前期对古建的声学结构、历史文化功能进行调研后确定的,例如在曾作为皇家宗教仪式举办地的智珠寺里,一曲《小雅·鹿鸣》符合建筑庄严雅正的风格。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今年年初通过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同时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一系列文化和服务功能。

吕舟指出:“原来讲古建保护是把建筑本身保护起来,现在更要探索让古建融入人们的生活环境,让古建蕴含的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得以传承。‘北京古建音乐季’给静止的建筑以动感的音乐,富于文化魅力,是具有开创性的活化利用方式。”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理想都城规划的杰作。当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挖掘历史内涵、讲好中轴故事对助力中轴申遗具有重要意义。

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是此次“古建音乐季”的选点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自古为市井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为将钟鼓楼与艺术完美结合,本次活动邀请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尹飞与进击打击乐团进行表演,让市民置身于感受钟鼓楼二十四节气击鼓仪式感及“暮鼓晨钟”的市井烟火气息,用艺术手法讲述中轴线故事,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添彩助力。

保护计划助力古建修缮

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好继承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高楼林立、幕墙闪烁、马路宽阔、汽车飞驰,满目皆新的成绩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然而,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有些城市的历史建筑拆了很多,胡同少了、牌楼没了,历史街区“旧貌换新颜”,古城风貌不再。

实际上,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越快,古建筑文化就越需要得到切实保护及修缮。

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是指不需要扰动古建筑核心受力体系的维护保养工作,比如屋顶拔草、更换个别椽子或门窗构件、小范围的油饰彩画见新、墙体抹灰、加固松动的台基、局部修补或更换风化的地砖等。

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看来,古建筑修缮是古建筑“延年益寿”的根本前提。“古建筑遭受破坏后,其受力性能会产生下降,并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若不及时采取修缮加固措施,这些问题就会加剧,并导致古建筑由轻微破坏发展到严重破坏,由局部失稳发展到整体倒塌。”周乾指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古建筑。及时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加固,有利于消除潜在的各种建筑安全隐患,从而使得古建筑稳固长久。

古建修缮并不是一件小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据了解,“古建音乐季”将推出守护计划,即每一季都推出年度古建守护名单,由艺术家、企业团体发起认领计划,进行捐助或艺术驻留的公益活动,在已完成修缮的古建里用艺术介入的方式发声,为计划中修缮的古建进行社会性募捐。

此外,据姚瑛透露,未来也会持续性地推出一系列公众益教活动,不断丰富“古建音乐季”的内涵与内容。(图片由“古建音乐季”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0月25日 第16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建筑
  • 建筑文化
  • 文化
  • 音乐
  • 钟鼓楼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