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公益摄影师戚辉:自费驾车五万公里拍摄八路军老战士

2022年02月14日 15:53:5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楠

陈振民在自己为抗战殉国的战友立的纪念碑前行军礼。戚辉摄

佩戴军功章的戴小山。戚辉摄

百年锐于千载,初心照耀征程。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华儿女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每一位老兵身上都铭刻着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从2014年开始,河北省唐山市摄影师戚辉发起的“永不褪色的记忆”寻访冀东八路军老战士公益摄影活动一直受到媒体和社会关注。7年多时间,在冀东抗日老兵后代董晨等公益人士的支持下,戚辉自费驾车行程5万余

公里,拍摄了212名冀东八路军老战士。

“我镜头前的英雄,不是将军,也不是元帅;在户籍里,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身份是农民。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他们‘重如泰山’,值得铭记。”戚辉表示,他的初衷是为了给社会留下真实的影像和文字史料,也让老兵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戚辉讲述了几位老兵的故事。

八路军译电员陈振民:少年时期就负责传递情报

1942年,刚满13岁的陈振民加入八路军,成为儿童团一名情报传递员。抗日时期,他所在的唐山市靳家庄被日寇占领。一次执行任务时,陈振民和队友两人不幸被伪警察逮捕。到了半夜,陈振民借上厕所之机逃出,可没多久,又被巡夜的日寇发现,只得往有路障的方向跑。“路障虽然有带铁丝的大木桩子,但能起到阻止敌人追击的作用。”他说。

用手拨开铁丝穿过后,两人的衣服和皮肤被刮得血淋淋,不过总算逃出日寇的魔爪。“这样的经历太多,敌人封锁十分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有生命危险。”陈振民说。

由于乡镇都被日寇占领,所以八路军只能在县郊地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陈振民一向聪慧机灵,且多次完成组织给予的任务,很快被升任为玉蓟宝联合县儿童团团长,但也因此受到日寇的重点关注,被日伪军追捕。

为了保护陈振民,当地党组织决定让其转移到第五专署机关。

此时,县城及周边都被日寇占领,公路两侧均挖了深沟。白天黑夜都有伪军和征用的民夫沿线巡逻,一有风吹草动,日寇会立刻赶到。所以转移任务非常艰难,需由不同转运站和交通站的同志接力负责,一些打入伪军内部的同志也想尽办法予以协助。

在池家屯一位村民家暂避时,老乡的举动让陈振民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回想起来还满含热泪:“当时他们把家里仅有的一块白面做成面饼,说我这么小就出来打鬼子,功劳大,非要让我吃。我当时就感动得哭了。”

抵达第五专署机关没多久,陈振民就随冀东主力部队之一的11团到前线参加战斗。那年他刚满16岁,也在这一年,陈振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振民参加过的几次战役中,胡家楼、板桥村一战最让他难以忘怀。1944年秋季,11团从玉田出发,半夜刚到胡家楼、板桥村一带就传来激烈的枪声。“原来我们过大安镇时就被发现,敌人增派了4000多兵力,将11团300多人团团包围。”陈振民回忆说。

经过激烈的战斗,战友们成功突破了敌军封锁线。陈振民也在战斗中负伤,所幸背包为他挡住了子弹,捡回一条命。

此后,陈振民加入机要处学习解码、编码,从事译电员工作。由于机要工作的重要性,有时上级会派一支部队保护几名机要同志。陈振民介绍说:“随军战斗时,我们都处于队伍最中心。每人发一把小手枪、几颗子弹,以防万一落入敌人手中就自行解决。”

战争结束回到家乡后的陈振民,除了耳朵有些背,身体十分健康。“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希望老兵们的故事被人熟知,也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我党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陈振民说。

八路军战士戴小山:曾与“十大元帅”握手合影

回忆童年经历,1931年出生的戴小山眼圈有些红:“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参加了‘冀东大暴动’,后因暴动失败,他们全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下。”

那一年戴小山刚满6岁,被送到唐山市原滦县城内的外祖父家。“我姥姥、姥爷都是60多岁的人,老俩口每天起早贪黑靠担水卖水维生,日子过得非常贫苦。”戴小山说,此后,自己就和姥姥、姥爷在一起相依为命。

1939年的一个早上,戴小山姥爷被日寇抓去修炮楼。“老人家饿着肚子哪有精神干活呀。”他叹口气说,“日本兵见我姥爷干活太慢,就拿起皮鞭狠狠抽打起来。姥爷是个很有血性的人,他瞪大眼睛,举起铁锹就朝日寇脑袋打了过去。”

这个举动把日本兵吓傻了,在身上重重挨了一铁锹后,他撒腿就跑。不一会,10多个日寇蜂拥而至恶狠狠地用刺刀将戴小山姥爷活活捅死。

祸不单行,没几天,戴小山的姥姥又被日寇的军犬咬伤腿,由于没钱医治,老人不久因为伤口感染而死。

之后,无依无靠的戴小山被地下党组织发现并救助。13岁时,戴小山参加了山东胶东地区许世友司令员领导的八路军敌后武工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回忆起抗日故事,戴小山说:“1944年初秋,我和小战友们在河边洗澡,对岸有一个日本兵,看小孩洗澡好玩就走了过来。我们发现他只有一个人,便假装做游戏围着他闹腾。等日本兵放松了警惕,我们一起用稀泥砸向他的眼睛,顺势抢了枪,把他俘虏了。”说到这里,戴小山脸上流出了欣慰的笑容,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曾多次负过伤、流过血,也多次立过战功,当过战斗英雄,并因此和‘十大元帅’握手合影,这是我心中的最大奖赏和最高荣誉。”戴小山说,“在旧社会,我所吃过的苦,人间少有;我所受过的罪,世上罕见。所以,我把这些往事都写进了回忆录,目的就是要把历史公布于世、警示后人,让我们的年轻人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以后再也不被别人欺负!”

八路军卫生员吴邦:革命家庭传承红色血脉

1927年,吴邦出生于河北丰润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王怀第在北京求学时,受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关怀和影响,毅然投身革命。吴邦的居所也是掩护革命人士的堡垒户,冀东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曾在他家养伤。

吴邦原名王俊仕,谈到更名还有这么一段往事。1941年1月25日晚,驻唐山、丰润、滦县等16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1000多名伪军在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潘家峪惨案”。

晋察冀边区前线记者雷烨拍下了许多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记录了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暴行。当时雷烨就住在“小俊仕”家,报道是在他家地窖里写的。雷烨非常喜欢聪明勇敢的“小俊仕”,给他讲革命道理,教他唱抗战歌曲,还给他起了一个化名吴邦。

1941年麦收季节,吴邦配合地下党打死了一名经常祸害百姓的日军翻译官,但也因此暴露了身份,于是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参军后,吴邦先在宣传科工作,后被派到冀东军区12团卫生队,成了一名卫生员。

作为卫生员,吴邦不仅要救助伤员,还要负责12团及冀东部队其它团的药物供应。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八路军的药品及医用器材极度匮乏,吴邦经常单枪匹马去采购相关物资。

“在敌占区购买药品的数量有限,且领取过程非常危险。”吴邦回忆说,“一次,卫生队长苏巩与卫生队药材科的同志,在抚宁县薛家峪取完药后遇敌壮烈牺牲。”

为了解决部队对药品的需求,卫生队成立了制药组自制中药。司药长王仁杰、司药吴邦先后带领12名成员,在卢龙县和昌黎县的大山窝里研制中药制剂,这些药品救助了不少八路军官兵。

解放战争中,吴邦随冀东部队出关,参加了辽沈战役解放锦州和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吴邦被任命为46军136师406团后勤处副处长兼卫生队队长,随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作战。

1983年离休后的吴邦,回忆起往事总是感慨万千:“我为自己是一名军人而感到光荣,我一生中最正确的事就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2月14日  第08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公益
  • 摄影师
  • 戚辉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