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主打稿件

聚众智、汇众力,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建言献策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圆满召开

2022年07月05日 15:05:43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能源报记者 卢奇秀

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新能源产业是“主力军”。能源转型要“先立后破”,重点在“立”上,在满足当前和未来能源合理需求下,加大新能源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低碳经济的市场效应正在逐渐形成,绿色产品和技术将更具竞争优势。数字化将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赋能企业显著提升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推进有序减碳。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政府和市场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关系,确保目标如期实现,正考验着“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

6月28日,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的路径”为主题,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政策、市场、技术等角度深人探讨我国能源转型及低碳发展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谭介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白重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贾康,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肖松,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周大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刚,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高纪凡等嘉宾现场参会,线上参会人数超过300万人次。

任务艰巨形势依然严峻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锚定目标,能源转型,低碳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大幅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杜祥琬用一组数据予以说明: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7%;能源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30%左右;我国已进人高排放国家行列,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7吨,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4倍,甚至超过英、法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还将驱动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增量压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杜祥琬认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存在三大挑战。首先,我国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0%,却消费了68%的能源;其次,我国能源结构偏煤,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有待进一步降低;最后,综合能效偏低,我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亟待提升。在杜祥琬看来,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又稳妥地实现目标,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碳排放量大户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他说。

严刚表示,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同根同源”特性,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通过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实现提质增效。

先立后破加快发展新能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一提到能源稳定供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增加传统化石能源的产能产量。但煤炭、煤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挖掘现有产能的潜力。新增煤炭、煤电装机过多,会对新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产生阻力。”在周大地看来,能源转型要“先立后破”,重点在“立”上,在满足当前和未来能源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加大新能源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而风电、光伏发电量分别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9%和3.9%,占比依然较低。

“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白重恩坦言,从电力系统角度来看,为了新能源并网消纳,电网需要铺设新线路,且新能源供给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还要增加电网调峰能力及智能化的投资。他进一步指出,现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配额初始发放方法存在弊端,建议将配额由免费发放给电力企业改为免费发放给终端用户,电力企业通过在碳排放权市场上收购配额来满足需求。“如果电力企业获得碳排放权需要付出成本,就有动力来推动电价调整。而消费者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收益,对冲电价调整的影响,就可以减小电价调整的阻力。只有在电价中反映出投资成本,才能调动电网消纳新能源的积极性。”白重恩表示。

高纪凡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产业是“主力军”。过去20年,得益于技术迅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已降至原来的1/20,未来光伏度电成本还将继续下降到0.1元,甚至0.05元。他建议,大力发展储能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上网给电网体系带来的挑战。同时,加快建设特高压,将西部戈壁、沙漠、荒漠的太阳能发电送到东部城市,对增加清洁能源消纳、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具有重要意义。

机遇挑战同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深人人心,科技创新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贾康认为,除了法律和行政手段,还要建立以制度机制支撑的经济手段。用利益作为杠杆,引导企业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把工艺技术对接到绿色低碳的要求上。“如果实施了,企业就能够获得物质利益,在竞争中做大做好做强。反之,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他表示。

绿色低碳也成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敲门砖”和“加速器”。在肖松看来,低碳经济的市场效应正在逐渐形成,绿色产品和技术将更具竞争优势。对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早已不只是关乎社会责任的可选项,而是打开商业机会的窗口,更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支点。其中,数字化将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无论是制造工厂、楼宇、交通还是能源系统,从设计、规划到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赋能企业显著提升发展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推进有序减碳。

谭介辉表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积极的舆论引导。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作为人民日报社直属的专业媒体,旗下有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中国城市报三大融媒体传播平台,在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城市等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责。未来还将一如既往全面、深人、立体观察报道汽车、能源产业和城市领域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讲好中国的“双碳”故事。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7月04日  第0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碳排放
  • 新能源
  • 能源
  • 碳达峰
  • 碳中和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