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从另一个角度走近唐末五代“乱世终结者”

——读顾宏义《宋太祖》

2023年10月30日 14:59:3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赵昱华

总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宋太祖的功业逊于前三者。其实不然,宋太祖不仅终结了五代乱世,而且他创立的“尚文抑武”的国策,成为儒学的基本理念,深远影响了宋代及以后各朝的统治者、士大夫阶层与民间百姓的观念。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顾宏义深耕宋史领域,这部691页、50.7万字的《宋太祖》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史料翔实,详略得当,围绕论点步步推导。阅读该书,对于赵匡胤以及宋代的奠基当有明晰深入的理解,尤其能理解赵匡胤所采取的“尚文抑武”国策的起因、过程及其方方面面的影响。

书中指出,周世宗与属下反复商议,终于形成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以及具体的执行计划。这与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所采用的统一策略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书第五章,详细描述赵匡胤“雪夜定策”、北御契丹、收荆湖、平后蜀、灭南汉、取南唐、三征北汉的武功。这两段史料前后呼应,证明了赵匡胤统一中国的功业伟绩,也证明了赵匡胤擅长吸收好的经验、避免坏的教训,更证明了赵匡胤深切地知道,只有在国力强盛、军备完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施“尚文抑武”。

作者明确指出,“尚文抑武”即通过尚文来达到抑制武人势力的目的,这是相对于唐末五代时期“重武轻文”而言的,并非是说宋太祖轻视武事。鉴于五代乱政以及自己“黄袍加身”的经历,宋太祖十分重视对禁军的控制,他通过“杯酒释兵权”成功解决了大将专制兵权问题,又建制度分离掌兵权与发兵权,并逐步剥夺了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人事权,从而将兵权集中于天子之手。抑武,不是废弛武力,而是削弱地方武装的控制权,将兵权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可惜,随着岁月的推移,“强干弱枝”逐渐显示了负面的后果,赵宋子孙难有赵匡胤这样的才干和控制臣属的手段,募兵制造成的冗兵现象大量消耗了国力,这是后世称宋朝“积贫积弱”的一大原因。

赵匡胤生于乱世,历经辛酸:契丹的铁骑踏碎了汴梁城,他饥饿数日,沦落到要偷寺庙的莴苣;投奔父亲的旧友,反被羞辱驱逐;想靠博彩赢钱,却被混混围攻抢走……直到投奔郭威,才勉强取得一席安寝之地。这段身处底层的3年流浪之旅,让他遍尝人世艰辛,从而滋生对安稳生活的幸福向往,深藏体恤百姓之心,他希望臣民们能有安稳的日子。赵匡胤认为,不能再走五代迭更的暴力屠戮之路,那只会结怨世人,大失民心,让王朝短命。赵匡胤盟誓庇佑柴氏子孙,接着,杯酒释兵权,以柔腕的处理方式,以宽容的姿态,消解了可能的危机,这也使他获得了士大夫的信任和拥护。

作者说,赵匡胤作为一员武将,行军统兵,冲锋陷阵,本是其当行本色,但与当时其他将帅不同,他对文士颇为礼重,故其幕府中才俊汇集,皆乐为之用。书中描述了赵普、楚昭辅、王仁瞻等人的才干,尤其是赵普的辅助之能,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大事,皆出于他的主谋策划。宋代建国后,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的建立,也都是以赵普为首的士大夫定下基调。如此一来,赵普难免专权跋扈,而宋太祖防范赵普的方法,是通过其所倚重的原幕府成员控制的枢密院来分散、架空赵普的权力。这从古代君臣相处角度来说,宽厚之极,却也给了赵普后来倒向赵光义的机会。

宋太祖盟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顾宏义引述历史学家张荫麟的论析,指出该种做法“实养成士大夫之自尊心,实启发其对于个人人格尊严之认识。此则北宋理学或道学精神基础之所由奠也”,但同时也埋下“言官之强横,朝议之嚣杂,主势之降杀,国是之摇荡”的祸根。宋太祖“尚文抑武”的国策对后世的影响,评议者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唐太宗所建立的伟业,都是不世出的开创或巩固之功。而宋太祖赵匡胤所完成的,是将被五代分裂的碎片,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国家。宋太祖无疑是儒家理想中的明君,相较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宋朝无疑是最接近儒家治世理想的王朝。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0月30日  第2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赵匡胤
  • 宋朝
  • 历史
  • 赵普
  • 杯酒释兵权
  • 尚文
  • 唐朝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