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惊蛰说食笋

2024年03月04日 15:54:1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申功晶

古书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当口,其实被雷声惊醒的除了蛰虫,还有一个个奋身跃出地面,白白胖胖像人参果般的笋娃娃。

记得小时候,老宅后院有一片竹林,每到惊蛰时节,母亲和婶子便一人一把铁铲,在竹林地里开挖。这笋中“稚子”,剥去了外壳,内里洁白如玉,体态丰腴,甚是可爱。春笋做菜,“可甜可盐”。母亲有一道拿手好菜——油焖春笋,吃起来滋味浓郁,又不失新笋本身的鲜嫩爽脆。

古时在城里,春笋价格不菲。宋代诗人黄庭坚《食笋十韵》曰:“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下乡挂职,发现“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物以多为贱,两枚钱就能买一捆;笋的烹饪方式简单,只须“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于是,白居易天天吃笋吃上了头,感慨道:“每日逢加餐,经时不思肉。”

我去了浙江西北部的安吉,竹林中满目皆是春笋,方知“好竹连山觉笋香”所言非虚。颇有经商头脑的当地人将春笋加工成瓶装的“惊雷笋”,用来佐粥、拌面、下酒,味道极佳。久食,我亦“不思肉”。

笋入肴,可百搭,比如,郑板桥“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中的鲥鱼配笋,西汉枚乘在《七发》中列出的牛肉配笋,马王堆汉墓出土简牍上记载“鹿肉鲍鱼笋白羹”的鹿肉、鲍鱼配笋。可奇的是,无论如何搭配,笋这味时蔬,唱的永远是“主角腔”,只因“凡食中无论荤素,皆用竹调味,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清李渔《闲情偶寄》)。其至美所在一个“鲜”字。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过去的笋油,相当于现在的味精,也是为菜肴提鲜。

南宋有一名叫林洪的“美食博主”,给笋起了个外号,唤作“傍林鲜”。他在《山家清供》一书中传授了现挖现烧的经验:“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在竹林边,以竹叶为燃料,煨烤至熟,其味鲜美无比。这种就地取材、返璞归真的“叫花鸡式”烹饪方式,大概是最天然的吃法了。后来,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记录:“每于春中笋抽正肥,就彼竹下,扫叶煨笋至熟,刀戳剥食。竹林清味,鲜美无比。人世俗物,岂容此真味。”

说起竹笋,是绕不过老饕苏东坡的。“肉食动物”苏大胡子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实,竹与肉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江南有一道时令佳肴——腌笃鲜,简简单单一道菜,就能让两者水乳交融,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再说回苏东坡的妹夫黄庭坚,天命之年,被贬蜀地。这位无官制、无俸禄、无住处的“三无”公职人员,温饱成了问题。好在,他寄身的南园有一片竹林,苦笋成了裹腹之物。黄公天天吃笋,友人劝说笋乃“发物”,不宜多食。黄庭坚反作《苦笋赋》全篇赞笋,还自嘲“南园竹笋味胜肉”,通篇满满的“蔬笋气”。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3月04日  第16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惊蛰
  • 春笋
  • 美食
  • 烹饪技巧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