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住在山坡上,有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大门是两扇木门拼成的柴扉。左边木门上有个门鼻,右边有个门眼,门鼻套进门眼,再锁上一把老锁,就“关门大吉”了。
但让我颇为不解的是,每年春天,母亲每次出门锁好门后,总是故意不把门推严实,而是留下一道窄窄的门眼缝。我那时年纪小,心里满是疑惑:为啥要留这条缝呢?要是有蛇鼠之辈钻进屋,那岂不是“引狼入室”了?
我忍不住问母亲,母亲只是笑笑,轻声说:“无妨,无妨。”我似懂非懂,但总感觉不踏实。每次母亲出门,我都要盯着那道门缝,生怕有不速之客趁虚而入。
一个春日午后,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小山坡上。年幼的我坐在门口的石阶上,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抬头一看,一群燕子正从天空中飞过,它们轻盈地盘旋着,似乎在寻找什么。
不一会儿,几只燕子在我家门前来回翻飞,东瞧西瞧,还叽叽啾啾地叫个不停。很快,一只燕子轻车熟路般从我家门缝中钻进去。那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留门缝,是为了让燕子能顺利回家!燕子是候鸟,每年春天都会飞回来,在屋檐下筑巢、繁衍后代。
后来,我家的三间土坯房拆了,在原址盖起了一座三层小洋楼。新房子宽敞明亮,设施齐全,但母亲在建房时坚持要将原计划上下齐平的三层楼的一楼向内缩回一米多,留下一个宽敞的屋檐。
施工人员不解,问母亲为何要“缩房”。母亲笑着说:“一楼留个屋檐,下雨时人们可以在楼下躲雨。”但我知道,母亲心里真正想的,是为燕子留下一个可以筑巢的空间。
新房建好后,燕子们于春天如约而至。它们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忙碌着,用泥巴和草茎筑起温暖的巢穴。每当看到燕子们在巢中孵化出毛茸茸的小燕子,我都会想起母亲那道特意留下的门缝,以及后来的这一米屋檐。母亲用她的善良和智慧,为这些小生命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家园。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乡,但母亲的那些细致善举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想,母亲为燕子留出门缝和屋檐,对我而言,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德行教育。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人与自然万物本就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包容。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句老生常谈的俗语,确实蕴含着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就像母亲为燕子留下的空间一样,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应该学会留出“空隙”。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人们就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最后不欢而散。但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母亲刻意留出的门缝。如果我们在不愉快的氛围下与别人交流、争辩时,也能为对方留下一点空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很多矛盾就能避免或化解。
母亲留出的门缝,是她对生命的温柔以待;母亲留出的屋檐,是她对自然的深情守候。
《中国城市报》(2025年02月17日第24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