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万山区:优化“四项机制” 办好为民实事

2025年03月10日 17:34:17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龙生社区开展主题活动,增进邻里情感,传达社区关爱。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化统筹协调、激励保障、为民服务、共建共治“四项机制”,推动工作重心下沉,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解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优化统筹协调机制

让运行机制顺起来

健全机制重统筹。万山区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根据部门职能设立专项组6个,加强部门工作统筹和上下协同联动,协调各方力量参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通过减上补下、分类下沉的方式,向4个街道下沉事业编制22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劲动能。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职能体系重构、资源力量重组,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动街道党工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切实“为车减负、为马赋能”。

建立清单减事务。全面推行居民自治,建立社区准入制度,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15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10项和减负工作事项清单8项,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认识上做到明责、知责,在行动上做到履责、尽责,落实上做到负责、问责,构建“照清单履职、按清单办事、依清单问责”的管理体制,切实减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负担。

建好制度提质效。推行兼职委员制,强化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统筹领导,吸纳117名与城市基层治理相关的区级职能部门、国有企业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实现阵地共建、基层共治、民事共商,累计解决问题200余个。清理社区机制牌子,明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外部4块标牌、2个标识和内部办公服务场所机构类、自治场所、为民服务场所指引22个标识,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标识牌、制度牌、宣传栏等全部清理,共清理不规范挂牌88个。

优化激励保障机制

让基层保障兜起来

强化队伍建设。万山区坚持政治标准、能力标准、群众标准,注重将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选入社区“两委”班子,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3.8%。面向大学毕业生、服务期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区内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等开展公开招聘,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社区工作力量进一步增强。目前,配备社区工作者153名,达到每万城镇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21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选派8名“第一书记”、29名驻村干部到安置社区,推行“社区管家”服务新路径,配备社区管家260名,解决安置点社区力量薄弱、管理分散等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加强社区运转经费、社区工作者工资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健全运转经费保障制度,社区运转经费由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社区工作者人均发放额定补助每月400元,持续提高基层运转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好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围绕助老、帮困、青少年服务、社区治理等工作,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专项工作经费平均达16万元。

强化激励保障。推行岗位与等级相结合的“五岗二十级”薪酬体系,实行“职务薪酬+级别薪酬+绩效薪酬+学历津贴+职业资格津贴”薪酬制度,每月平均工资达4700余元,社区工作者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落实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对获得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项目内1次市级及以上表彰,或连续2次获得区级表彰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在任期内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目前有3名社区工作者享受该待遇。

优化为民服务机制

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平台”。万山区按照建设有党群服务大厅等“十有”标准,对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升级,推动民政、人社、综治等10个服务窗口下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细化58项服务清单,完善首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理等13项规章制度,全面简化服务流程,实行“一站式、一次性”办结,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服务。以打造“口袋公园”等为抓手,建设木杉河社区、旺家社区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示范社区,以点带面、逐步完善品质类和提升类业态,让群众能最大程度享受便利购物、餐饮等服务。

整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住建、应急等综合网格65个,选优配齐网格员380名,开展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操作培训3次,推动矛盾纠纷“随录入、随研判、随推送、随化解”。打造“万山红领行·党群同暖新”党建品牌,在新就业群体集中的区域打造暖“新”驿站,整合资源共建暖“新”食堂、暖“新”商户、暖“新”驿站38个,形成“15分钟暖新服务圈”,增强新就业群体幸福感。

搭建个性化服务平台。遵循实用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原则,先后打造了“仁山夜话”“三个代理”“老妈妈防火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平台载体,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通过民政补助、社区集体经济补贴、群众自缴的方式,率先在旺家社区建立老年食堂,为有需求、有意愿的老年群体提供优惠就餐,6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每餐4元,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同时,设置党员先锋岗,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让社区特殊群体实现从“吃饭愁”向“食无忧”转变。

优化共建共治机制

让各方力量动起来

实施“红色物业”协同提效。万山区成立物业行业党委,持续开展辖区物业企业大排查,精准掌握物业企业的经营情况、服务范围和党员人数等基本情况,成立天阳物业党支部等6个“红色物业”党支部,推行“三员三单”服务机制,广泛动员吸纳在职党员、热心居民、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担任邻里互助员、邻里调解员、邻里宣传员,打造居民“点单”反映诉求、三员“接单”协调解决和党组织回访“督单”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红色物业”议事厅24个,推进社区“两委”成员、物业公司“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22名社区“两委”成员兼任物业公司服务项目义务监督员,吸纳符合条件的8名物业公司管理层党员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共同参与小区议事决策、监督评议、落实反馈等工作,有效提升物业企业党建工作质量。

推行“吹哨报到”联动提能。建立“一声哨响、三方发力、一网协调、四位评估”的“1314”基层治理机制,推动以党建引领街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公家事、大家事、自家事“三事分流”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工作机制,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将党员、网格员、联户长等2400余人就地转化为“哨兵”,累计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解决问题102个。统筹区直部门党组织、在职党员和志愿者“三方力量”,深入社区开展常规联建、“双报到”工作,2035名在职党员全部到社区报到,主动到社区开展服务1.1万余人次。

凝聚社会力量聚力提质。以万山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为总抓手,通过重点抓实9类志愿服务者,设置9个重点项目,打造多个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共培育志愿服务项目11个,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业主代表、社区志愿者、公职律师等”的“1+3+X”联动平台,推动500余名在职党员、新兴领域员工等担任联户长,打造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探索“五单”服务模式,推行辖区党员群众通过微信服务号、服务便民热线等“点单”,党群服务中心后台“派单”,基层党组织、社区队伍、派驻队伍、网格队伍、志愿队伍线下“接单”,党群服务中心“督单”和定期“晒单”促落实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全链条服务。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10日第19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时政
  • 党组织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