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为前来咨询的居民提供详细的讲解服务。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印江县)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载体,在体系建设、队伍管理、服务机制三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抓实抓好城市基层治理,逐步构建多元共治、精细高效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治理体系建设
夯实治理根基
印江县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优势。
突出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街道“大工委”建设,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大工委”的总召集人,聘请经验丰富的离任社区书记为专职副书记,邀请与城市发展建设治理有直接关系的民政、人社、公安、教育等十余个单位主要领导兼任委员,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限制,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担。
加强网格覆盖。按照“规模适度、方便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推动党建、综治、环保、城管等功能网格“多网合一”,搭建“社区总网格—小区(街区)网格长—楼栋(街巷)网格员”的三级网格体系,设立3个社区党总支、21个党支部、173个网格党小组,聘用网格员500余名,实现“一网统筹”,通过收集、受理、处置、答复四个环节,对综治维稳、民政救助、法律服务等事项做到“服务闭环”。
延伸服务阵地。坚持“城市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覆盖到哪里”的理念,整合盘活城市边角地、部门闲置用房、社区办公用房等场所资源,精心打造城市党建工作阵地,加快推动社区析置工作,全面搭建红色驿站、近邻中心等服务阵地21处,不断完善和拓展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矩阵,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注重治理队伍凝聚
落实作用发挥
印江县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联户长)”四级组织架构,推动网格党组织应建尽建。
明确职能职责。通过单独组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从社区向小区、楼栋等末梢单元全覆盖,延伸党组织“触角”,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明确各级党组织职能职责,推动政策宣传、信息收集、问题发现、环境治理、暖心服务等进格入户,形成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N”工作效应,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
统合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城市片区共创型党委建设工作,广泛吸纳社会企业、社工团体、民间社团等50余支社会力量加入1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资源共享平台和项目化运作模式,将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凝聚起来,组建了社区评理员队伍、微心愿服务队等6支志愿队伍,充分调动各领域各层级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组成社区治理中坚力量。
用好下沉党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干部“双联双进”活动,推动组织106个县级驻区单位、30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下沉一线、服务一线、融入一线,组建“网格民情联络员”工作队伍,将党员干部精准嵌入社区网格,累计征集工作建议100余条,协调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困难群体帮扶等民生保障问题200余件,实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性互动。
注重治理服务机制
做实为民服务
印江县坚持现场办公,注重线上办理,逐步形成组织强、机制优、服务好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堵点现场疏。推行“三张清单”机制,聚焦群众诉求“需求清单”、季度梳理“问题清单”、部门认领“服务清单”,由街道“大工委”组织职能部门、物业企业及技术人员,齐聚现场、一线办公,直接听取困难诉求,分析研判矛盾症结,协调对接政策要求,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现场推动问题解决,实现共建资源与治理需求精准对接,通过现场综合办公、联合执法,面对面直接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00余个。
纠纷邻里调。实行小区“两议两评两公开”议事协商机制,在1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1个党支部,吸纳30余名党员、能人等作为社区评理员,组织50余名离退休干部、小区党员、居民骨干成立纠纷调解队,依托近邻中心、红色驿站等场所打造睦邻茶室、居民议事厅等民主议事场所,定期开展邻里议事会、恳谈夜话等活动,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点、联系服务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等问题200余个。
问题线上解。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将可简化、可上线的社区服务清单搬上网络,网格员可以通过手机上报信息、反馈问题、预约服务,系统后台根据群众事务的重要性、紧急性,进行“分色治理”,推动形成“上下联动、网络互通、业务协同、快捷高效”的三级党群服务体系。2024年,通过线上受理、线下服务,有效办结群众诉求1000余条,实现“人在家中坐、事在线上解”。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10日第2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