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广东深圳: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月07日 17:12:22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宋新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深圳,这座以“闯”字精神立市的改革先锋城市,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释放了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民营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还需要以系统性制度创新破解“成长的烦恼”,重点在法治化保障、精准化服务、要素市场化配置、国际化发展等领域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锻造新的发展优势。

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深圳牢牢把握这一改革任务,不断健全全面依法治市的体制机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稳定透明的法治环境。

在行政体制设置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政商关系边界模糊等问题,深圳不断探索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小企业服务局、知识产权法庭、破产事务管理署等机构,从行政服务、司法保护、法律救济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护。

在立法方面,深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经济等前沿领域,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等法规,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制度保障;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推出《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破解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制度障碍;在经营主体退出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成为全国个人破产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建立“法院裁判+政府管理+管理人执行+公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破产办理体系,完善困境企业救治和经营主体退出机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行政执法方面,深圳进一步深化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局队合一”运作机制,理顺执法与监管职责关系,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并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推进文明执法有温度、有尺度,助力民营企业有序发展。

完善精准化服务体系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不断创造性地突破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完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宝贵经验。

当前,深圳正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创新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打造精准化服务体系。

组建专业专班,细化服务职责。深圳聚焦以民营企业为主的“20+8”产业集群,组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医药和医疗器械等3个产业办公室,推动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健全服务业“统分”工作机制,明确15个门类、47个大类、224个中类和599个小类的责任部门,全域全员发力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企业上市服务、供应链、住宿餐饮等领域优化职责分工,聚焦民营经济领域构建专门工作机制。整合产业部门职责,推动建立企业出海“一站式”服务平台。

打破部门和层级限制,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助企行”工作。为给企业提供精准的一对一服务,深圳组织9200余名干部划分为2784个服务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和“深i企”APP全面了解企业诉求,利用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实现对全市4.35万家“四上”企业的全覆盖挂点服务,推动企业服务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确保企业诉求及时有效解决和政策信息精准送达。通过该项目,2024年深圳兑付惠企资金上百亿元,惠及企业超200万家。2024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总数1025家,居全国第二。

加大对民营企业人才的培养培育。为了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培育,深圳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领航计划”,组织大疆、华大基因等企业高管赴硅谷学习颠覆性创新管理。设立“创二代”研修院,开设家族企业传承课程,已培育新生代企业家600余名。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授予职称自主评审权,打破唯学历论的评价体系,加大对民企人才培养的服务力度。面向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工作的香港居民,推行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免征的政策,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深圳牢牢抓住要素供给这个关系民企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健全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强化要素金融支持,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形成了独特的深圳要素市场范式。

创新土地“联合竞买”模式。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深圳创造性推行土地“联合竞买”模式,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大疆、腾讯等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研发制造一体化空间。

建立技术产权证券化融资平台和“政银担”风险分担新机制。为解决大量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高、固定资产少,传统路径融资难的问题,深圳创新打造技术产权证券化平台,将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标准化产品,如光启研究院通过质押400项超材料专利获得5亿元融资,开创科技型民企融资新路径。同时,通过国企平台构建“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开发“首贷易”产品。截至2024年末,深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9万亿元,连续五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首贷户新增授信超3000亿元,惠及22万户经营主体。

建立民营企业风险预警平台。为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规避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深圳整合23个部门数据形成“风险画像”,协助企业识别数据安全、税务合规、金融交易等领域的潜在风险并提前预警。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当前,深圳正从外向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制度型开放是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开放,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改革,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加大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改革。深圳的微众银行通过“数据沙盒”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实现深港征信数据安全调用,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效率,目前已覆盖金融、医疗、政务等领域。同时,深圳在电子商务、数字服务标准等领域先行试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行推动数字产品跨境流动。

加大自贸区国际规则对接力度。深圳围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出台55项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任务。深化深港金融“软联通”,促进投融资一体化,推动深港征信机构跨境合作。在河套合作区打造国际科创规则衔接示范区,推行国际通用科研管理模式。成立深圳国际仲裁院证券仲裁中心,推动深港法律与商事规则衔接,创新代表人仲裁机制,推动调解与仲裁对接。

优化跨境法律服务体制与生态,推进跨境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建设,试点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充实涉外法治人才,允许233名港澳律师在深执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争端解决机制,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跨境纠纷多元解决体系,降低了企业争议化解成本,提高了商业活动的可预测性,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和区域竞争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杭州“六小龙”现象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开创性事业,深圳要着眼经济大市、制造强市、创新之都的实际,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为目标任务,不断创新组织架构、优化职能配置,通过深层次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探路示范,在服务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作者单位系深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07日第13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民营经济
  • 经济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