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育人目标是教育实践的航标。如何避免办学理念空壳化,把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成为每一个学校办学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徐州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徐州四中)是一所公办初中学校,始建于1908年,学校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传承百年名校的深厚文化底蕴,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确立了以“立诚”为核心,以“博厚其学、高明其志”为育人目标的体系化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以理念为舵、以实践为桨,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理念引领、实践创新、生态共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模式,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推广的育人实践,形成理念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并举的发展之路。
构建以“立诚”为核心的
办学理念体系
“立诚”理念植根于徐州四中百年文脉,其精神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诚”字校训。学校以“立”字重构传统,将静态的品德要求升华为“知诚明理、立诚笃行”的行动哲学,彰显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历经世纪传承与新时代淬炼,这一理念被赋予三重内涵:立身之诚,倡导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校风“情至真、行至实、品至崇”所强调的真诚与务实;治学之诚,追求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如教风“身必正、心必专、业必精”所规范的职业准则;家国之诚,培育心怀天下、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如学风“学尚勤、心尚群、思尚远”所指引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既是对百年校史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创新回应。
同时,徐州四中提出“博厚其学”与“高明其志”的双维目标,“学”与“志”是育人目标的内容,而“博厚”与“高明”既是对育人目标的美好愿景,也体现了对育人目标的实践策略。
学校结合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博厚其学”具象为培养学识丰富、身心强健、艺能多样的复合型人才;将“高明其志”具象为塑造谨守公德、心念家国、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生入学,人手一本印有徐州四中办学理念的《新生入学手册》;学校举办的开学典礼与升旗仪式上,师生齐诵“立诚宣言”……这种沉浸式文化育人,让学校的办学理念深植于每位师生的内心,凝聚起全体四中师生的“立诚”之心,引领着每一位师生的言行。
构筑实践育人目标的
四大路径
以“博诚课程”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以“博厚其学”为导向,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位一体的“博诚课程”体系。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两个省级课程基地,拓展跨学科融合课程,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强化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打造循规深研、注重品质的“精诚课堂”,高效开展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体系,
依托“‘让数学动起来’江苏省数学实验课程基地”和“江苏省STEM样本校”两大省级课程基地,深入拓展课程的深度,通过学科融合,拓宽课程的广度。
挖掘校内资源,引入社会资源,建设丰富的校本特色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STEM”课程、编程、无人机、游泳、校园足球、校园篮球、剑道、陶艺、书法等为引领的校本化特色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实现校本课程全覆盖,特色课程覆盖率超过60%。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为实现“博厚其学”的育人目标奠定了良好的课程基础。
以“怀诚团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全力打造一支“挚爱敬业、立德修能”的“怀诚”教师团队。
学校依托教龄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学科功底和稳定的教育情怀等优势,通过合理机制激活其潜力,使之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方面,以经验传承为核心,优化“青蓝工程”,构建“师徒共育”体系,一徒一师、一徒多师的格局大大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他们迅速站稳了讲台,教育教学能力和成绩不断提升,并屡屡在省市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教研创新活力;角色重塑,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推动经验与现代融合;以情感激励为纽带,增强职业归属感等多种方式,大大激活了教师的教育热情。
一支拥有“身必正、心必专、业必精”教风的“怀诚”教师团队,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志诚德育”涵养学生卓越品质与家国情怀。学校通过构建“实践—思考—践行”德育工作链,夯实“志诚德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以“砥砺志向、品行并重”为导向,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红色研学之旅”“雷锋精神伴我行”“非遗文化制作”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传递了革命传统的薪火、奉献精神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品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书香校园、主题征文、诗歌朗诵、唱红歌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化了他们对家国情怀的体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
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将德育成果转化为日常行动,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传承家国情怀、践行社会责任,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践行,筑牢“志诚德育”的精神底色。
以“立诚”为导向构建多元育人评价体系。学校秉承“立诚”核心理念,围绕“博厚其学、高明其志”育人目标,创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学业评价模式,通过多维度、多主体、多形式的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实现“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良性循环。
在评价维度上,聚焦“学”与“志”的双向提升,具体包含“学业能力评价”“品德素养评价”“实践创新评价”。学业能力评价依托“博诚课程”体系,建立“学业水平+学业提升+学业拓展”三轨评价标准;品德素养评价,将“情至真、行至实、品至崇”的校风融入评价指标,通过“志诚志愿服务积分”“班级诚信档案”等记录学生的诚信行为、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评价,以“艺能多样”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文、艺体、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创新引入社会评价,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包括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项测评。在常态化开展传统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学校敏锐捕捉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时代新机遇,积极利用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学生课堂行为评价,着手在七年级开展AI评价试点,积极鼓励全校师生利用AI工具开展自我评价、个性化分析及大数据画像等,强调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提质增效的AI赋能教育评价的创新实践之路。
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开展评价。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立诚成长数据库”,实时记录学生学业进步、品德表现及实践成果,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设立“博厚学者”“高明志士”等特色荣誉,表彰在学术、品德、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建立差异化反馈机制,针对不同学段特点设计评价内容,如七年级聚焦习惯养成评价,九年级聚焦生涯规划与责任担当评价。
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使“立诚”理念从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执行可量化的行为准则,推动学生实现“学”与“志”的均衡发展。为激发学生潜能、涵养“立诚”精神,实现“博厚其学、高明其志”育人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反馈机制保障。
以生态共建促成果共享
学校秉持“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的合作理念,积极向本地及苏南优秀学校学习,大力开展参观访问、跟岗学习、邀请专家讲座等活动,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转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成长。学校建立了与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到校开设讲座,进行项目指导。并积极开展与联谊学校的人员交流、校际同课异构、校际集体备课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成果的共建共享。
在徐州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学校面向周边辖区小学毕业年级开展以“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小初衔接”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集体教研活动,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育人目标的前置与辐射,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区域教育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员大家访”活动。教师们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深入交流,凝聚教育共识。增进了解和理解,促进了学校育人目标向家庭的延伸。
学校与社区合作,充分调查了解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共同开展帮扶活动,将学校与社会的关爱送到有需要的家庭,在春风化雨中温暖了人心,消除了隔阂,扫清了实现育人目标的障碍。
学校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开设家长学校,开展家长节系列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讲座,举办沙龙,帮助家长营造家庭文化、优化亲子关系、掌握情绪管理技巧,让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更加温暖。
从“立诚”理念的战略引领,到“博厚其学、高明其志”育人目标的实践创新,徐州四中以百年底蕴为根、以时代需求为脉,探索出一条理念与实践双向驱动的教育新路。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至诚无息”的精神追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展育人路径,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四中智慧”与“四中方案”,书写百年名校的崭新篇章。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14日第22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