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时代的持续演进,城市建设理念与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追求;“大思政课”则致力于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固有边界,全力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崭新格局。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深入探究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这一探究,不仅能够为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其内涵,深化我们对于人民城市理念与思政教育内在关联的认知,还能为二者的协同共进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引,有力推动城市建设与教育事业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人民城市与大思政课的
内涵阐释
“人民城市”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古代城市多服务于统治阶层,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对居民生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至上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贯穿于城市建设、运营与治理的全过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反映了人民城市的历史来源,更提出了人民才是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的主体。建设好人民城市,归根到底,要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导作用。推进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就是要体现“人民建”的要求。“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人民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要求。“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理念明确界定了人民不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旁观者,而是切实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意见与建议在公共事务决策中应得到充分尊重与吸纳,从而确保城市建设能够精准对接人民需求。“人民城市为人民”则清晰阐释了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民这一核心,将人民的利益诉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全阶段,城市更新应以该目标为出发点,强调共享社会发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动多方面的均衡发展。城市发展为人民,在于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最重要的出发点,对人民的空间需要有更好的把握。人民城市理念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与动态性。整体性上,城市各部分空间与功能紧密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设需统筹协调,服务人民需求;系统性层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多元主体权责明确,相互协作制约,协同推动城市建设;动态性则表现为,随时代与人民需求变化,理念不断演进,城市建设要紧跟变化,调整策略、优化布局与品质,以契合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2年,教育部等10部委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性理念,深刻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固有局限,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且极具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思政教育深度嵌入学校教育的全流程,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教育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进一步拓展至家庭与社会领域,通过整合多元教育资源,全方位助力学生筑牢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根基,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开放性维度来看,“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紧密关联时代热点与难点问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时,教育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涵盖了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打破了传统单一主体的教育模式。教育空间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至广阔的社会场所,诸如博物馆、纪念馆、企业工厂等,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场景。
实践性是“大思政课” 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大思政课”是落实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选择,清晰准确的运行理论是指导育人实践的内在要求。通过组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协同性则体现在“大思政课”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高校必须系统把握育人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深刻领会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理论定位,全面认识其时代价值,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
人民城市与大思政课的
理论逻辑关联
就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城市与大思政课的共同基石。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民立场,人民城市理念依此确立人民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大思政课也基于此将培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才作为关键任务,二者均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领域的生动实践。从价值逻辑角度出发,人民城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大思政课通过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其社会担当。学生凭借大思政课所获素养,积极参与人民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发展,实现个人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凸显二者目标追求一致性的深层逻辑。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人民城市理念将人的发展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全过程,为居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大思政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学生潜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观照现实生活,将学校课程建设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本体性依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民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理念与策略。大思政课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同时实践经验也丰富和优化了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二者均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路径上高度一致。
人民城市建设凭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丰富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致力于培育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其成长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城市通过科学规划、完善治理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发展格局,有力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突破小我,走向大我,具有“国之大者”情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这些经大思政课培育的人才,凭借正确的价值观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各自专业领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从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为社会进步注入强劲动力。由此可见,人民城市建设与大思政课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二者不仅在培育时代新人这一核心任务上殊途同归,更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宏大目标上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人民城市与大思政课协同发展前景广阔。在未来,应基于二者的理论逻辑关联,深刻理解大思政课之“大”,善用历史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深厚底蕴,深度挖掘城市建设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如将城市发展成就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时代脉搏。同时,借助大思政课的教育优势,提升居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城市建设。通过构建长效协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与大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城市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第一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单位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14日第2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