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4月,第77个世界卫生日如期而至。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题确定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的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4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的“2025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广大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我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雷海潮说,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我国将持续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深入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推动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
关键指标持续改善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里“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孕妇呼吸困难,胎心慢,诊断为羊水栓塞……启动绿色通道,准备手术!”此场景的真实病例,就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内,来自基层妇幼保健院和三甲医院的近40名医务人员,经过6小时全力抢救,成功将一名突发羊水栓塞的三胎产妇从死神手里拉回来,最终母子平安。
这不仅是一场生命保卫战,更是我国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多年来不断提升的缩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为200‰。高死亡率严重影响着妇幼的健康。”一位医护人员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基础健康指标,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如何能让妇幼健康发展得到保障?数十年来,我国通过全面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有效保障母婴安全,大力防治重点疾病,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
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实质性转变: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保持约4%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着5%左右的年平均下降速度,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妇幼健康的核心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北京为例,2024年,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为0.69/10万,婴儿死亡率为1.35‰,较2020年分别下降84%和23%,北京市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全国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国住院分娩率持续稳定在99.9%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超过90%。
妇幼健康工作不仅要“保生存”,更要“促发展”。
近年来,我国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防治成效显著:把好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四道出生缺陷防治关口,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5年前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5种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21%。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1.3%,9个省份率先实现消除目标。聚焦近视眼等重点问题,全国0至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5.1%,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6岁儿童近视率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1.7和1.8个百分点。
雷海潮介绍,为增强相关服务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推动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儿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进一步提高儿科的服务水平,目标是基层能够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妇幼健康水平的跃升离不开不断织密的健康保障网,医联体的建设为偏远地区的妇幼健康保驾护航。
“援疆医疗队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组建了儿科救治中心,组建了援疆儿科医生联盟,线上线下培训累计逾1万人次。”在活动现场,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陈尉华介绍了他和团队成员的援疆工作。
如今,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院和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体系建设,让我国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目前全国已建成349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22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1家,妇产科医师数达到37.3万人。截至2023年底,儿科医师数量增长到23.4万人,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为2.55张,较2015年增长了0.62张。
加强顶层设计,将妇幼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嵌入医疗保障网和三级医疗保健网;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和高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我国妇幼健康权益正在得到更充分保障。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医疗工作者也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妇幼健康保障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中心主任何怡华分享了她带领团队开拓母胎医学医工交叉的新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守护生命最初跳动的故事。
“胎儿心脏在胚胎发育早期只有黄豆粒大小,即使到胚胎发育晚期,也只有核桃大小。这么小的器官,能发生的疾病种类却有几百种。早期综合诊断、结局精准预判及有效预防干预策略,将大大改善疾病结局。”何怡华说。
历时10年,何怡华带领团队投入了百万级高质量数据,涵盖了全生命周期的340种疾病亚型,开发了胎儿心脏产前超声筛诊全流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应用产品,实现了从产前筛查、诊断到决策的全流程智能化辅助诊断。
何怡华介绍,基于心血管疾病,无论是大模型还是真实数据构架,最后的场景应用都要体现专业化的特点。下一步,研究团队还会在产前诊断、手术规划等方面做一些智能体。
“我们希望将医生多维度知识、全链条经验,转化为人工智能,来帮助医生整体提升先天性心脏病的出生缺陷防控。”何怡华说,借助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产前产后一体化的母婴高质量服务正在转移、下沉到基层及边远地区。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的发病率不断降低,致死率及其疾病负担显著下降。
共促全球母婴健康
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的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一系列做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在孕产妇和儿童健康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并强调世界各国所有妇女都需要获得良好孕产保健服务。
然而,全球妇幼健康保障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近30万名妇女因妊娠或分娩失去生命,超过200万名婴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死亡。
雷海潮表示,中国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对外支援,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提高全球母婴健康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据了解,我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100个“妇幼健康工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在8个非洲国家实施“改善非洲八国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健康项目”。中国援外医疗队在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加纳、东帝汶、圭亚那等4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妇幼健康保障工作,传播推广适宜技术。2024年,医疗队在外接生新生儿6.38万人次。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建设符合国情的健康服务体系。
雷海潮说,中国将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继续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提高全球母婴健康水平,与世界各国一道并肩奋进,共同为人类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14日第18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