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基层党建示范社区建设,围绕“一老一幼、一新一特”重点群体多元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在优化社区形态、提升生活品质、激发社区活力、增强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着力打造全领域、全龄段包容友好的社区环境,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关切“一老”实现老有颐养
荔湾区积极适应老年人养、食、居、医、护、乐等多元需求,扎实推动老龄友好社区建设,让老龄群体颐养天年、安享晚年。
保障老有所养。围绕基本生活需求,大力实施“百医护老”“百社百站”党旗红惠民工程,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公立医院力量,组建百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构建“医、养、康、护”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589户,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386张,建成运营社区颐康服务站197个;建成长者饭堂164个,配餐范围、供餐时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区累计近30万名60岁以上老人从中受益。
实现老有所乐。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优化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动白鹤洞、龙溪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完善养老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探索推出“裕上·夜校”、“红棉学堂”、通福课程等特色老年教育品牌,面向广大老龄群体开办4类44项老年课程,目前已有2万余名老人参学。
鼓励老有所为。坚持“初老”服务“老老”理念,由银发党员带头,组建西村和苑近邻帮帮队、“红霞先锋服务队”等一批特色银发志愿团队,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达2800余小时。
关爱“一幼”实现幼有善育
荔湾区主动遵循孩童成长规律,推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让广大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成长空间友好。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完善社区功能布局,盘活社区“边角料”,因地制宜推动320余处适儿化空间改造,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戏角落”;完善慢行交通体系,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设施,因地制宜增设儿童友好通学路径,改善儿童出行体验。
公共服务友好。加大科、教、文、卫公共服务供给,全覆盖推进“一街道一托育机构”,开辟“红领巾学堂”“红领巾小书虫”“430小课堂”等红领巾系列社区课堂,普惠托位数位居全市首位。整合社区、政府力量,联合探索推出了“法翼天使”心理服务、“白鹤青梓汇”、“美荔童行”等特色服务品牌。
儿童参与友好。坚持“大手拉小手”理念,积极推动少年儿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聘请近千名中小学生担任民间小河长、“西关民间小河长”、红领巾议事员;推出“荔童参事有话说”、永庆坊荔童参事团等特色品牌,激活儿童城市主人翁意识;开展2024首届广府童谣嘉年华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街区展演、商圈互动、校园活动,让童谣文化进社区、进商场、进景区、进学校。
关注“一新”实现困有所帮
荔湾区围绕进出友好、信息友好、设施友好、服务友好、人际友好,持续推动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建设,让新就业群体安心工作、温馨生活。
日常工作顺心。聚焦网约配送群体“门难进、车难停、楼难找”等难题,规范小区道路、楼栋标识,绘制“友好社区”平面路线图,直观展示楼栋分布,推动门岗简便登记流程,加大取餐柜、快递箱等智能设备投放密度,规划设立“小哥临时泊车区”;整合社区闲置物业场所,建设106个“羊城红骑手”党群服务阵地,提供休憩歇脚、充电补能等基础功能。
关爱服务暖心。加大对新就业群体关爱保护,依托各级党群阵地开办“暖新食堂”,提供骑士专属套餐;广泛建立23个“新型零工市场”,集成提供技能提升、创业指导、权益保障等6项服务,惠及新就业群体6.8万余人。
邻里关系舒心。加快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开展“新新向党·小哥报到”系列活动,吸纳部分优秀党员骑手代表纳入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兼职委员,依托党员民情议事厅等载体,广泛参与社区议事;聘请外卖、快递小哥担任“城市观察员”,参与社区治理事务,推动社区居民群众、骑手小哥相互理解、双向奔赴。
关怀“一特”实现弱有众扶
荔湾区积极回应特殊群体急难愁盼,深入推进特殊群体友好社区建设,让广大残障群体融入社会、自力更生。
保康复无恙。连续3年在全区十大民生实事中实施“帮帮系列”助残项目,引入专业机构力量进驻社区,一站式提供个性化适配、定(改)制、适应性训练、使用指导、效果评估、维护维修、回访跟踪、咨询转介等8类服务,为786名符合适配条件的残疾障碍者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保生活无碍。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支持保障,加强社区无障碍场景营造。在户外,加设信息无障碍语音流线、盲文地图、爱心扶手等辅助设施,无障碍环境整体满意度全市排名第一;链接市图书馆盲文书籍资源和社会组织专业助残服务,建成全市首个社区视障文化服务馆——和光阅读馆。在户内,面向1023户视障家庭、48户重度残疾人家庭“一户一策”开展无障碍家居改造。
保就业无忧。搭建“政府—社区—企业”联动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全省首个残疾人就业数智平台,整合岗位供需数据,直插社区一级,实现动态双向选岗;在“家门口”广泛建设无障碍就业实践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6场次,训后安排社区专干跟踪选岗指导,提高就业质量;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1243人,残疾人就业率位居全市前列。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21日第23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