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东海县的中国东海水晶城内,顾客正在选购心仪的水晶饰品。
东海县穿戴甲展示展销中心内陈列的具有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穿戴甲产品。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素有“世界水晶之都”“生态宜居福地”的美誉。近年来,东海县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笔,推动水晶产业、穿戴甲产业与硅产业协同并进:千年水晶雕刻技艺融合现代美学,衍生出热销全球的文化产品;穿戴甲设计突破传统边界,打造“指尖经济”新标杆;硅产业借力科技赋能,构建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生态……
当下,东海县积极响应“经济大省挑大梁”号召,加速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水晶产业“亮晶晶”
在位于东海县的中国东海水晶城,中国城市报记者随机走进几家水晶商铺,看到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水晶链布满柜台,几十平方米的商铺挤满了前来采购的各地消费者,还有不少“走播博主”向网友推介水晶饰品,十分热闹。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东海县水晶交易额达116亿元,同比增长超10%,日均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中国东海水晶城也从2015年商铺入驻率20%,到现在的一铺难求。
自然馈赠成就产业根基。据了解,东海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地质部门初步探定,东海县境内蕴藏着37种地下矿藏,其中水晶、石英、金红石、蛇纹石、蓝晶石、蛭石等29种非金属矿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全县有1/2地域储有水晶,总储量30多万吨,水晶储量及品位均居我国之首,水晶产品的产量和销量也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通过长期发展,东海水晶从曾经“提篮叫卖”的“水晶大集”,发展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类别日益丰富,形成了以天然水晶为主的“一晶多宝、百花齐放”多元珠宝发展格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在伊朗授予东海县“世界水晶之都”称号。
目前,东海构建了以中国东海水晶城、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东海县水晶雕刻非遗馆、中国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海水晶加工产业园、东海直播电商产业园为重点的“一城二馆三园”发展格局,共有水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拥有各类水晶加工企业3500多家,注册个体工商户5000多家;水晶类商标共有2043件,形成了年产4.5亿件水晶制品的生产规模。
此外,东海县还积极发掘水晶产业的文化属性和艺术魅力,为艺术创作提供天然画布。“通过赋予东海水晶以人文和流行元素,将水晶做成文创产品,在产业发展‘出圈’的同时传播水晶文化。”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芳的这句话,揭示了东海水晶从矿石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东海的水晶产业不仅是特色产业,更是富民产业。”东海县委书记张其兵表示,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城,东海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集聚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将持续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让东海水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张其兵说。
“指尖”美学昂扬“出海”
在东海县,一片小小的穿戴甲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成为“潮人”手上的时尚单品,成为东海县的一张新名片。
据了解,起步于2019年的东海县穿戴甲产业,初创者大多是水晶从业者,他们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又开辟出新的赛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东海县穿戴甲展示展销中心,呈现在眼前的穿戴甲不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品。泥塑、景泰蓝、浮雕……穿戴甲和中国传统手工艺有机结合到一起,表现出独特韵味。
对此,东海县黛瑞森穿戴甲公司负责人李轩谈道:“作为整个东海县最早接触穿戴甲行业的创业者之一,我在创业初期便跳出概念限制,将穿戴甲定义为一种‘文化载体’,让非常规的设计和创意美感得以跃动在方寸之间。”
而江苏图婳穿戴甲品牌创始人韩秋晨则开创性地将青花瓷美学融入现代美甲艺术,构建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载体。其品牌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为基础,提取云肩纹、缠枝花卉等经典青花纹样精髓,融合彩绘等表现形式,打造流光溢彩的“指尖东方艺术”穿戴甲产品。
韩秋晨还将品牌战略聚焦设计创新,联动国内外优秀设计师构建协同机制;通过强化原创设计能力,推动穿戴甲行业高端化转型,为传统工艺现代化表达及产业升级提供实践样本。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东海县手工穿戴甲销量1.5亿副,销售额80亿元,全国市场占比超70%,国外市场份额近四成,约8000万副原创穿戴甲出口,让全球消费者畅享“指尖”美学盛宴。
东海县一位跨境电商从业者表示,之前出口的穿戴甲客单价大概为2美元一副,现在最低的都已经涨到19.99美元一副;青花瓷等款式,已卖到50美元一副。
据介绍,消费者的个性审美需求也让私人定制专属穿戴甲愈发火爆,高端私人定制款的价格甚至能够达到每副1万元以上。目前,东海县穿戴甲拥有国内外“粉丝”约2.5亿名,集聚了大量“指尖上的美丽客户”。
为了扩大穿戴甲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东海县先后组织160多家相关企业及商家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新加坡电子商务展、马来西亚美妆展、澳门时尚展等活动。
如今,东海县拥有穿戴甲企业超100家,今年仅前两个月,产品产量便突破3000万副,达成30亿元销售额;其中一半以上出口海外,预计全年总销售额将突破150亿元。
开辟硅产业发展新赛道
东海县作为我国硅资源大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锚定硅材料赛道,在乡镇企业筚路蓝缕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国内领先的硅产业版图。
现今,东海县已形成从石英砂初加工到半导体级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片热土上汇聚了600余家硅企,其中规上企业165家,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66.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3.5%;高纯石英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
8年前,东海县成立苏北首家县级产业中心——江苏东海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成高纯稀土、石英玻璃器件成型、硅化石墨、3D打印陶瓷等4家实验室,同时建设石英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前沿性、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东海县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快激发出当地企业的内生动力。比如,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国内石英行业龙头;江苏弘扬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成为国内稀土掺杂功能石英玻璃领先企业;智疆航空自主研发的石英陶瓷型芯则被用于航空发动机空心叶片制造等尖端领域……本土高成长性企业的加速发展,带动东海硅材料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东海硅产(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深耕行业10余年,带领企业从石英砂厂起步,攻克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公司已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光伏及半导体级高纯石英砂量产技术的企业之一。”张翔说。
通过与国内顶尖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东海硅产(江苏)科技有限公司汇集多方人才建成产业研发质检中心,并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凭借突出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构建了涵盖高纯度石英砂、石英锭、石英玻璃等全产业链的产品矩阵,填补了国内高端石英材料领域的空白。
当前,伴随着我国光伏、集成电路、航天军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硅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对此,东海县正紧抓机遇,加码布局打造高纯石英砂、石英玻璃、高纯晶体硅、硅基粉体、硅基陶瓷、硅基复合材料等6条重点产业链。在巩固光伏配套材料既有优势的基础上,东海县还将加快融入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航天军工产业,积极发展半导体石英器件、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碳化硅器件、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三高”型细分产品,开辟硅产业发展新赛道,形成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21日第1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