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特级技师王志江:以过硬专业本领不断刷新航天加工的“精度”

2025年04月21日 17:44:4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王志江(中)为团队成员分析产品难点、加工要点,并讲解质量保证措施和注意事项。

王志江在操作台加工自己设计的工艺装备。

近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七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卫星还将在姿轨控发动机的支持下完成多次远地点变轨和轨道捕获动作,确保在既定轨道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任务。

如此重要的发动机是由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特级技师王志江带领相关团队生产制造出来的。作为投身航天事业28年的资深机械加工专家,王志江在生产一线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研发的浮动研磨技术、“单径变速”微小孔加工技术、新型组合车削技术等多项成果,已先后在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卫星等航天器中广泛应用。他本人也因此获得2024年“航天技能大奖”、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上海市首席技师等诸多荣誉称号。

一系列成果和成就的背后,王志江有着怎样的付出?他又将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航天技能人才,传承工匠精神?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研究所,寻找问题的答案。

开拓创新

练就“独门绝技”

作为空间推进系统火箭发动机头部及推力室等关键零部件组合加工的技能专家,王志江精通各类航天难加工材料的精密加工、车削中心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等操作方法,还练就了多套“独门绝技”。

在某型号研制生产周期短、节点紧的情况下,王志江凭借车削发动机用稀有金属铼/铱合金的高超技艺,攻克稀有金属加工难关,填补了国内金属铼车削技术的空白。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应用于超高硬度不规则型面加工。而在近年举办的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绝技绝活发布和展示活动上,王志江的参赛项目“刀片式多型面快速定位夹具制作”因具有适用于多型面、高精度、快速装夹定位等优点,一举斩获绝技绝活“巧夺天工”奖。

于毫米间精进,逐分秒间钻研,王志江的技艺在千锤百炼中日臻完善。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航天发动机控制阀门壳体精密加工、发动机微小孔超长径比加工等多项技术难题,设计制造的创新装置改变了航天发动机沿用多年的传统加工方式,提升效率近4倍……当年刚从校园走出来的青涩小伙儿,如今已成长为业界认可的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王志江以28载光阴书写着一名航天人的奋斗史。

在技艺攻关与技术改进的征途上,王志江从未止步:他曾经通宵达旦守在工作台前,最终成功攻克某囊式贮箱长深槽加工的技术难题;他还针对系统级产品总装导管端面切削不平整、导管装夹不稳定且效率低下的问题,创造性提出自主设计生产新型航天导管端面加工机的解决方法;他曾经在航天高密度发射的情况下,为确保发动机核心零件喷注芯体按时交付,大胆采用研磨以及磨料流加工的方法取代传统手工去毛刺方式,使效率提升近4倍而性能不改;他还在面临各型号发动机产品总需求量较过去急剧增长近4倍,但产能无法跟上的困境时,探索建成柔性生产单元,推进卓越产品工程,实现生产质效双提升;他更带领团队将我国高轨卫星唯一轨控发动机——490牛发动机从设计图纸变为现实产品,成功助力百余颗卫星(探测器)完成变轨飞行任务;他还每年总结提炼在科研生产中形成的新招妙招,编制成“先进操作法”,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不断刷新航天加工的“精度”。

秉持信念

坚守生产一线

从分析图纸、根据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性能制定合适的加工工艺路线,到绘制零件图进行编程、调试程序和刀具,再到加工首件产品,并根据首件产品的实测尺寸调整程序数据和参数,直到最终产品检验合格……寒来暑往的车间里,王志江对这样复杂精细的工作步骤已经重复了无数次,可他依然没有丝毫懈怠,只要坐在工作台前,眼里便只有机器上不断移动的刀具,时刻准备调整程序数据和参数,力争每一次切削都更加精准。

每当执行“急难险重新”任务时,总能在生产一线看到王志江忙碌的身影。2023年10月,为按时完成某发动机型号全新方案头部产品的生产任务,身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王志江和机械加工中心(以下简称机加中心)的战友们共同奋战,一连38小时不眠不休,最终及时将合格的产品交付设计师,成功啃下了这根“难啃的硬骨头”,也在行业内赢得了“这就是机加速度,这就是机加觉悟,这就是机加担当”的赞誉。当王志江终于长舒一口气,坐在工位上休息时,队友们发现他手机上记录的运动步数已超过2万步——而平时,他常在岗位操作设备,每天步数一般在五六千步。

“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这是王志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王志江经常带领团队现场讨论技术难点、成立攻关小组甚至通宵“抢急活”……在他身体力行的感召下,机加中心的一线技能人员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以航天报国为志,矢志不渝奋进前行。

谈及航天技能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王志江感慨道:“航天产品密切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安全。近年来,航天发射又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这要求我们航天技能人员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更要不断提升自身在应对紧急情况时的承压能力,始终保持冷静、专注和高效的工作状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持续提高航天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培养人才

赓续航天精神

“航天技能人才是航天工程从蓝图到苍穹‘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其价值不仅在于执行,更在于将工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靠性,是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力量。”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副所长王小波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技术人才颇为不易,需要数年的刻苦钻研与反复试炼。他说,研究所将以王志江为典范和模板,为航天领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据悉,作为国内唯一从事空间姿轨控推进系统及组件研制,集产品设计、生产、试验与靶场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研究所,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根据人才类别和特点,以及期望达到的培养效果,制定了“一人一策”培养计划,并配备设计师、工艺师及时跟进开展技术交流、技能研修。同时,研究所还定期开展技能比武,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和交流,持续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使技能人才在设计、工艺、生产全链条的开放式环境中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在以王志江名字命名的上海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荣誉墙上,“携手并肩,共创辉煌”8个大字格外醒目。在王志江看来,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足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希望通过成立工作室,为研究所里的年轻人搭建快速成长的舞台,以攻关创新为抓手,培养‘跨专业、跨领域、跨工种’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工作室已拥有24名部门骨干,分别负责不同专项任务。”王志江说。

为了进一步锻炼年轻成员的技能本领,王志江经常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大胆摸索,自己则在背后默默保驾护航。当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点时,王志江便以实操教学、现场复现等方法亲自示范,耐心引导团队总结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传授技术经验。“经过王老师的指点和示范,我们对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再结合实践,感觉‘功力’明显提升。”王志江团队的一名年轻成员说。

近5年,王志江带领团队成员4次荣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4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贡献奖等荣誉。(图片由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提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21日第15版)

责任编辑:越玥
  • 航天
  • 航天技术
  • 航天精神
  • 航空航天
  • 发动机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