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武昌区:基层善治激发群众共治“一池活水”

2025年05月19日 14:56:5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珞珈社区水生小区举行信托制物业签约仪式。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开展“牢记嘱托建支点 南湖奋进三十年”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体推进组织建设、队伍锻造、运行保障、功能发挥,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

做实小区

让党的组织扎根到最末梢

优化治理单元。以地缘为基础,以适度的管辖人口和半径为条件,优化调整社区规模,对户数过多、服务半径过大的社区进行拆分,对因征收拆迁等原因造成户数过小的社区进行合并,对管理幅度较大但因特殊原因无法拆分的社区,增设社区工作者。立足居民的自管理、自服务、自组织是以小区为单位在发挥作用的实际,以小区为单位发挥作用,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关系相近、人群特点和群众利益有连接点”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568个小区(片区)治理单元,下设1个或多个网格,让网格成为政府资源服务下沉的“调节器”。

完善组织架构。建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动力主轴,同步全覆盖成立小区(片区)综合党委,对上承接政府下沉资源,对下统筹党员、志愿者等骨干力量,通过政策宣传、议事协商、矛盾调解、邻里互助等途径,有序参与小区治理。制定《武昌区小区(片区)党组织工作规则》,明确小区党组织职责定位、运行机制、权利义务等6个方面内容,组织开展“小区治理月月谈”,每季度向社区党委汇报重大事项,筑牢小区治理“主心骨”。

汇聚治理合力。开展“党员联户、组邻为里”行动,按照“楼上楼下、左邻右舍”10—20户的标准,灵活划分小邻里,推动1200余名网格长、6300余名楼栋长、2.5万余名邻里长管起百姓身边事,协调解决小区噪音扰民等问题4700余个。深化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发挥党员特长开展“三认一创”服务,组建医师、律师、老师等“3+N”小区邻里服务队1858支,完善动态评比、服务回馈等激励机制,创新探索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向居住地社区延伸考察,持续激发下沉内生动力,推动5.1万名党员干部下沉到实处,积极参与融雪防冻等应急工作。

建强队伍

让骨干力量成长在第一线

锻造领航头雁。武昌区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五年成长计划,培育市级“名书记”2名、区级“名书记”4名、创建库成员12名,打造“名书记”工作室,举办“名书记”成果展,建立“1+10”传帮带机制,通过“上门问诊”“跟班学习”等方式,强化社区书记梯次培养。每季度举办“高频问题·你我共解”交流论坛,促进社区书记互学互鉴、比学赶超,不断提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水平。开展全区红色头雁比选活动,针对出缺书记岗位,打破街道壁垒,进行公开竞聘、择优录取,把最合适的人选出来、用起来,推动社区书记学历、年龄和能力结构优化。

锤炼服务本领。从社区党组织回归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本源出发,推广“5+1”网格工作法,推动社区工作者“每天下网格5小时、每天联系5户居民、每月上报5类问题、每月结交5名居民朋友、每月召开1次楼栋议事会”等,将居民满意度、参与度等指标纳入社区工作者考核评价,确保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服务群众上。提前谋划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开展履职能力、群众基础等情况摸底,启动社区工作者种子计划,在实战练兵中选育储备一批后备力量,打造一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坚强队伍。

激活善治细胞。在治理一线挖掘社区能人,举办治理骨干示范培训班,持续推动“草根智慧”变“基层首创”经验。推广南湖街道都市桃源小区“荒草地”变“小花园”的治理经验,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筹资、筹智、筹力开展房前屋后微改造,建成共享花园、微景观等公共空间225个。中华路街道都府堤社区16名支部书记组成“红巷爷爷”志愿服务团队,义务为游客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带动“红巷青马”“红巷苗苗”团队2000余人次。杨园街道楼栋长陈定方创新设计“台阶算法”,解决电梯加装费用分摊难题,助力全区加装电梯483部。

健全机制

让资源服务下沉到“家门口”

推动党群阵地亲民便民。武昌区财政列支专项经费支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区直部门统筹把关方案设计,街道社区发动居民全过程参与,以“大门常开、居民爱来”为导向,推动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居民最大化,通过市场运作、自治运营等方式,丰富幸福食堂、“嵌入式”托幼、青年夜校等服务场景。利用架空层、物业用房等,发动居民共谋共建378个小区党群驿站,按需提供医生义诊、律师咨询等公共服务和维修、缝补等便民服务,探索社区工作者每周两天到驿站驻点办公,提供老年证办理等政务帮代办服务,打造群众身边“根据地”。

推动“红色物业”深化拓展。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探索“建管运治”一体化,打破社区“兜底管”困境,形成“居民主动交费、物业自我造血、政府以奖代补、多方联动共管”的治理路径。聚焦提升业主信任度,区级出台信托制物业指南,以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和业主公共账户为支撑,重塑“业主当家、物业管家”的服务生态,28个物业矛盾突出的小区成功引入信托制,实现物业收费率和业主治理热情的双提升。紧密构建“小区党组织、物业企业、业委会”铁三角,推动906名党员担任业委会委员,组织开展业委会换届选举、维修资金使用等专题培训,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方联动”平台,化解矛盾纠纷335起。

推动减负增效落到实处。建好用好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推动绩效考核、执纪监督一体衔接,让街道、部门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对于街道层面解决不了、需要部门协同的问题,赋予社区呼叫部门、直评部门的权力,评价结果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解决社区“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难题。发挥大数据优势,建立智能抓取、集成推送的社区“一套表”系统,完善“民呼我应”线上平台,减少基层重复填报表的负担,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推进群众办事更方便、矛盾纠纷基层化解。2024年以来,群众“网上办”“一次办”比例大幅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私搭乱建等高频投诉案件量减少30%。

搭建平台

让先锋作用发挥在最广处

以区域化党建统筹单位力量。武昌区推动社区党组织有机联结驻区联区单位党组织,吸纳1027名驻区单位、业委会、物业负责人和社区民警、在职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制度,协商推进共建项目1117个,兼职委员单位投入500余万元支持社区治理,协商解决居家养老、停车充电、管网改造等问题700余个。中南路街道百瑞景社区撬动省教育厅、省建科院、中铁大桥局等兼职委员单位资源,连续3年举办“瑞景微马”活动,累计吸引2000人次踊跃参与。

以有效的组织力激发群众主体能动性。依托52所社区学校,累计培训居民5万余人次,聚焦居民烦心小事召开“班长议事会”,形成“班级共同决议—社区统筹执行—孵化志愿团队”的工作路径。全区培育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兴趣团队等各类群众性组织2932个,搭建“香樟树下议事会”“逢四说事”等议事平台,开展邻里互助,制定自治公约,推动“陌邻”变“睦邻”。每年组织开展感动人物评选、邻里文化节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将商超、托幼、养老、健身房等优质资源纳入积分兑换池,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以关爱引领凝聚新就业群体。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以16个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为支点,整合“政府+市场”资源,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医疗互助等服务,上新全省首家“小哥公寓”,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发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锋、王勇等典型示范作用,组建22个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566名“移动网格员”在助老服务、安全巡查中发挥积极作用,“江城小蜜蜂”平台累计收集上报事件2700余条,持续带动广大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19日第22版)

责任编辑:越玥
  • 社区功能
  • 时政
  • 党组织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