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社区共享图书室内景。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智苑社区党委书记胡云(左二)和居民在“共享客厅”内议事。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阵地,也是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重要实体支撑。近年来,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东湖高新区”)聚焦群众期盼,通过政策导入、资源下沉、队伍赋能等系列举措,持续探索打造亲民化、共享式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家门口”党群阵地服务水平,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围绕“怎么建”定标准
明确阵地改造新方向
东湖高新区找准“为谁而建”“谁来使用”,通过阵地改造“三年行动”,逐渐改变群众对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场所的传统印象,打造接地气、有亲和力的党群阵地。
坚持“一盘棋”统筹,强化顶层设计。东湖高新区制定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五年重点任务,发布“资源下沉社区十条措施”,明确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为切入点,着力打造群众欢迎、愿来常来的社区公共空间。制定党群阵地改造“一年试点、两年拓面、三年规范”计划,联合社区营造团队发起“城事设计节·活力社区”项目,在春和社区(商业社区)、明畅里社区(还建社区)试点运用“参与式设计”开展党群阵地亲民化改造,邀请居民共同“操刀”空间设计,党群共创让阵地焕然一新。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全区《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编制《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指引(试行)》,统一明确党群阵地“建管用”工作规范。
锚定亲民化方向,优化功能设置。围绕党群阵地党建、治理、服务等功能定位,通过调整内外空间设置,主动打破居民对党群服务中心的刻板印象,让党群服务阵地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按照“服务空间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的原则,尽可能地将党群公共空间让渡给居民,规定办公空间不超过总面积的20%,且不超过200平方米,社区党组织书记不单独设立办公室。撤除大前台,推行“全岗通”,窗口服务工位不超过3个,培养“一专多能”全科人才,推动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下沉网格服务。摒弃严肃刻板的传统设计风格,外部装饰上注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内部风格上注重便民亲民、温馨舒适,尽可能减少行政化空间布局、办公桌椅、标识标牌,在空间上主动拉近与党员群众的距离,让党群阵地“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
注重全过程参与,深入问计问需。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党群中心改造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通过全流程、全过程参与,实现空间环境和自治能力“双提升”。注重“先问需、后改造”,花山社区、星芯社区等通过举办“社区开放日”“空间焕新谈”系列活动,在阵地改造前,用3个月左右时间,充分了解辖区内各类群体对党群阵地的使用需求,组织党员群众共同探讨装修风格、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等。在阵地改造中,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社区记忆等,召集党员代表、楼栋长、志愿者等社区骨干协商制定空间使用规则,制定空间使用计划,让党群阵地成为“共享空间”,不断增强党员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围绕“怎么用”优服务
营造亲民便民新场景
东湖高新区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服务力量沉入社区党群阵地,通过下沉区级资源、挖掘自身资源、链接社会资源等,不断拓展服务场景,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推动部门资源沉下来。整合党群、政务、文体、养老、综治、应急等各部门在社区的空间开放共享、一室多用。优化社区办事流程,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社区编制服务事项清单,根据辖区居民多样化需求提供“标准服务+特色项目”。智苑社区、黄龙山社区等利用区内科技优势,打造智能便民服务点、“数字格格”等平台,线上办理生活缴费、法律咨询、活动预约等业务,让居民办事不出社区。组织市、区4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95个社区,确定年度共建项目475个。累计选派95名市、区年轻干部到社区实践锻炼,持续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发动治理骨干聚起来。指导社区党组织积极培育骨干队伍,通过组织发动群众,把服务对象、热心群众变成工作伙伴、治理骨干,让他们成为党群阵地部分空间“主理人”,实现牵头主事、现身管事。春和社区孵化“趣星球”科普中心、“春和心语”心理工作室等社会组织,湾郡社区发起“万青学社”项目,关心关爱全职妈妈群体,花山社区通过“闪光小店”实现居民自主创业,社区党群阵地活力不断彰显,平均每天人流量超过150人次。推动居民从关注空间议题到解决社区难题,搭建“广场议事会”“村湾板凳会”等协商议事平台,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同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水电气改造等130项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用民生实事赢得民心。
链接社会资源引进来。成立光谷社区基金会,举办公益创投大赛,每年列支2000余万元“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整合运用辖区各类单位资源开展共建,支持提供社区养老、亲子教育、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针对群众需求强烈、市场供给不足的民生服务,探索由社区提供场地,引进优质社会组织,提供低价有偿服务。花山街道探索开办“公益低偿”暑期托管班、青年夜校等,以“项目补一点、自筹有一点、市场让一点、居民出一点”模式,已服务居民2000余人次。左岭街依托“乐享学院”开办社区教育,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院累计开设系列课程超1000课时,吸引3万多人次参与,形成了反哺社区、共享成果的良性互动。
围绕“怎么管”建机制
推动空间运营可持续
党群服务中心建好是开始,运营是关键。东湖高新区从规范制度、培育人才、合力推进等方面加强空间运营的组织保障,打造有活力的党群阵地。
持续健全规范性制度。统筹整合各部门下沉到社区的政策、资金、队伍、阵地等资源,按照社区规模、治理难度等,精准导入社区。健全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度,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让社区党组织整合下沉党员、共建单位、居民骨干等多方力量,统一调配使用。开展形式主义挂牌清理工作,规范设置党群阵地各类标识标牌,避免重复投入、多头布置。每年列支专项财政经费支持新成立社区阵地建设和老旧(还建)社区阵地改造,区街形成合力推进,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作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书记项目”来抓,确保稳定有序推进落地。
不断建强专业化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化社区工作队伍,2021年以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社区干事、党务工作者539人,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79.3%,位居全市前列。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成长计划,选拔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员95名,公开竞聘15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试岗人员,推动优秀人才跨街流动。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纳入社区工作者、党务工作者培训必修课程,让街道社区干部深入理解掌握打造亲民化阵地方法。引进支持全国各地优秀社区营造机构、社工机构到区内开展服务项目,为党群服务中心可持续运营提供人才支撑。
努力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坚持边探索边赋能,全年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专题培训、论坛沙龙、现场观摩等活动10余场,召开全区党群服务中心现场推进会3次,定期深入社区专题调研,加强跟踪指导。围绕“空间美观、服务便利、管理规范、社团活跃、群众满意”等维度,遴选1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阵地,开展“最受欢迎的党群服务中心”互学互鉴活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特色品牌,让“亲民、开放、集约、共享”等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在全市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19日第25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