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规定:“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四史”教育
彰显思政课的核心价值
深化历史认知,增强政治认同。历史认知是主体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与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感受,其通过系统的历史叙事将史实与政治价值紧密相连,既能帮助主体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能引发主体共情,增强政治认同。“四史”教育通过系统梳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这种历史逻辑的呈现,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更让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正确性,进一步增强其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培养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四史”教育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彰显使命担当。将“四史”教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大历史观高度看待国家发展大局,使其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角色与责任,更积极主动投身于国家建设。比如,通过学习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其在未来工作中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课程实效,强化育人功能。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是提升课程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育人功能的科学举措。首先,“四史”教育能够构建“历史认知—价值认同—实践行动”的完整育人链条,推动思政课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范式转型。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四史”教育实效的关键。例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留存率。最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握“四史”教育的
核心原则
政治性与学理性并重。“四史”教育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实现政治引领与学术支撑的有机统一。政治性是“四史”教育的鲜明特征,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四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性并非空洞宣教,其必须以学理性为支撑,即从历史规律、理论逻辑、实践经验、运行机理、现实启示等角度,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现象,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政治坚定,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
历史性与时代性结合。“四史”教育不仅要以历史为依托、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史实中汲取经验教训、观照现实、引领未来。“四史”教育必须坚持历史性,准确还原史实、揭示历史规律,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四史”教育不能止步于史实、史料,更要注重时代性,将其与“两个大局”和时代需求相结合,与时俱进,在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历史启迪与时代引领的有机统一。
系统性与针对性并进。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并进不仅有助于通过构建历史认知的整体框架和深化具体历史事件的理解,提升教育内容的完整性与深度,而且能够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片面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四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从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出发,确保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针对性。
以“四史”教育
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责任感。一方面,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使课程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统一,确保“四史”内容的逻辑连贯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精准化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精心选取历史事件和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特别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比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脱贫攻坚等重大实践案例纳入教学内容,使“四史”教育更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有助于提升“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针对线下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研讨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针对线上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载体。比如,通过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拓展“四史”教育的传播渠道;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使“四史”教育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此外,可以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四史”教育。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四史”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四史”教育不仅是一门思政课程,更是一种育人理念和实践,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在学校层面,将“四史”教育与文学、艺术等课程相结合,借助文学艺术作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四史”教育。在家庭层面,通过举办家长会、讲座等,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四史”教育学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社会层面,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支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支持,有助于提高“四史”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是提高教师对“四史”教育的重视度。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四史”教育在政治引领、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将“四史”自觉纳入教学科研中。二是加强教师的“四史”学习培训和进修。比如,定期组织“四史”专题培训,邀请“四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四史”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三是加强科研支持。完善科研奖励机制,特别是将“四史”教育相关科研工作纳入激励机制,增强教师深入研究“四史”问题的动力。同时,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互动、“四史”教育专项、“四史”教材教辅编写等,进一步推动“四史”教育研究深入,促进“四史”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26日第2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